第六章 1918(第6/8頁)

這種情況促使英軍謀劃了一個幾乎可算得上是經典之戰的戰役,並隨之摧毀了齊格弗裏德防線(英國人稱之為“興登堡防線”)。9月27日,英軍動用強大兵力對康布雷前面的9英裏長的防線發起進攻。德軍的防禦陣地有3公裏縱深,最獨特的地方在於聖康坦運河流經其中。這條運河有5英尺高的斜坡,向下是6英尺深渾濁的水流。在這個陣地上,坦克能夠通行的唯一道路,似乎就只有聖康坦運河經過的一個大型隧道,但它被厚重的鐵絲網覆蓋著,坦克會被堵塞在那裏。不過,英軍的大規模炮擊超過了8小時,僅僅是野戰炮每分鐘就會發射126發炮彈落在500碼的戰壕上,再加上準備十分充分的重型大炮的反炮兵射擊,德軍的重型大炮被徹底摧毀。實際上,德軍的防禦部隊已被打得暈頭轉向。好運也隨之而來,英軍竟然得到了德軍防禦陣地的草圖。另一個好運接踵而至,運河上濃霧彌漫,這使得一個師能夠跨過運河,並登上對岸,並隨即在齊格弗裏德防線上撕開一條3英裏寬的口子。這一軍事行動中的壯舉使得澳大利亞軍隊和加拿大軍隊能夠在兩側向前推進。到10月5日,英軍挺進到開闊且無防禦的地帶,黑格將軍又一次提出停止前進。不過,德軍卻在持續撤退,11月初,他們把防線部署在與布魯塞爾和那慕爾還有一定距離的地方。而在另一條戰線上,美軍終於在10月中旬突破了克裏姆希爾德防線,並能夠由此威脅德軍在梅斯的大型鐵路運輸基地。

事態已經非常明顯,德國將要戰敗。從3月到7月,已經損失了超過100萬士兵。而且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又有75萬名士兵傷亡,其中有一半成了戰俘。此外,隨著工廠工人勞累過度,德國在戰爭時期的經濟也出現了危機。社會民主黨的領導人抱怨,柏林北部和東部的工人階級缺少4 000列鐵路貨車用於運輸關乎生命的馬鈴薯。正像1945年發生的情況一樣,這個國家毫無疑問能夠繼續戰鬥下去直至1919年,但結局已是一清二楚。9月28日,魯登道夫的神經徹底崩潰,他對每個人咆哮,最後甚至對德皇發火——必須停止戰爭。他告訴他的參謀人員,“軍人已無信心,無法再相信他們”。當然,德軍能夠在萊茵河畔進行抵抗,但一切都在分崩離析,德國的盟友現在都退出了同盟國集團。這些國家一直在密切關注西線的戰爭,隨著魯登道夫巨大的攻勢招致失敗,它們期望能夠保全一些東西以免遭到徹底毀滅。

薩洛尼卡曾被德國人輕蔑地稱作最大的戰俘集中營。9月15日,該地的協約國部隊最終終結了同盟國軍隊對它的控制,並向前推進,保加利亞的軍隊隨之崩潰。無論如何,德國人都沒有像保加利亞人所期望的那樣獎賞他們——建立往昔歲月(很久以前)中存在過的什麽南巴爾幹帝國。9月28日,保加利亞人請求停戰,並斷絕了它與奧斯曼帝國的關系。不過,不管怎樣,青年土耳其黨人對德國幹預高加索也感到氣憤。一些人在考慮他們是否可以放棄德國人並把阿拉伯人讓給英國人來統治。作為交換,在英國的支持下,土耳其把統治力量集中在高加索地區及其石油資源上面。恩維爾·帕夏正在全面徹底考慮替代奧斯曼帝國的方案——一個民族主義的土耳其,一個將接管突厥人的中亞土耳其。一些青年土耳其黨人搭乘德軍的一艘潛艇離開敖德薩,開始了他們的行程,分別前往阿富汗、高加索地區、柏林和莫斯科來落實這個方案。奧斯曼帝國的軍隊撤出敘利亞,並與協約國在10月30日達成了停戰協議。奧匈帝國隨後也退出了同盟國集團。在此之前,奧匈政府口頭上表示接受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計劃”,皇帝還任命完全相信“十四點計劃”的拉馬克教授(他最後在流亡期間成為了加州伯克利大學的教授)出任首相。但這也意味著哈布斯堡帝國的終結。匈牙利宣布獨立,代表其他各個非德意志民族的民族委員會也宣布獨立。非常奇怪的是,奧地利的德意志人竟然搶先站隊期望加入德國。當時甚至發生了德軍對奧地利的短暫入侵。意大利人利用這種混亂狀況,乘機抓捕成百上千名未加抵抗的奧軍士兵,並將這一事件稱為維托裏奧維內托戰役。

德國手中仍握有一些底牌。確實,它的軍隊已今不如昔,但它的一些關鍵力量仍令人畏懼。德國控制著俄國和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區。而且冬天就要來臨。在協約國方面,萊茵河是一大天然障礙。而戰爭導致的疲倦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因素。此外,各國內部還存在著潛在的分歧——擁有龐大帝國的英國人,會對包括殖民地解放條款的“十四點計劃”感到滿意嗎?畢竟,《布列斯特和約》已經造成了沙俄帝國境內非俄羅斯民族的自決。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可能性——美國有可能呼籲德國作為最重要的反共產主義國家,而德國可以因此維持運轉。此時,魯登道夫有了一位傀儡外交部部長。在9月末保加利亞停戰之後,魯登道夫曾草率地起草了一份計劃,他甚至沒向宰相透露。威爾遜總統可能會受到歡迎,這意味著要正式地使德國以更為民主的方式進行統治。德國左派倒是可以在這個意義上使自身成為有用的道具。可是魯登道夫和其他許多民族主義者已在指責這種方式造成兵民士氣下滑、經濟混亂,高工資還導致了通貨膨脹。9月30日,德皇任命一位思想開明的南德人士巴登親王馬克思出任新宰相,他的內閣包括了一些中左派政黨的代表。馬克思親王充分地意識到,如果他請求停戰,恰恰有可能會無可挽回地瓦解人民的士氣,人們會覺得木已成舟,沒什麽好說的,於是可能會出現突然的崩潰,從而不會給和談留有任何余地。從事態的發展來看,他無疑是正確的。德皇在寫給馬克思親王的一封公開信中,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並指出,“任命您為宰相,不是為了給最高統帥部制造麻煩”。這是德皇最後一次為德國歷史做出他的災難性“貢獻”。魯登道夫在真正切實地拯救他自己的聲譽——勸告其他人努力結束這場戰爭,但當他看到德皇的公開信後隨即改變了主意,並說這不是他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