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18(第4/8頁)

在伊普爾突出部,由於整個防禦工事都伸入到德軍控制的區域之中,因此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組織縱深防禦。4月12日,德軍不僅奪回了梅西訥嶺,而且隨後繼續攻占了與它相連且是四周最高點的凱默爾山地,這是德軍取得的又一次著名勝利。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英軍則面臨著崩潰的威脅。黑格將軍的反應是——告訴士兵真相,我們已“身陷絕境”。從此以後,他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品性(尤其是學習的能力)。不過,魯登道夫倒是幫了他的忙,勝利已沖昏這位德軍指揮官的頭腦。他重復了他在3月21日犯過的錯誤,而且不停地犯這一錯誤。德軍隨即就遭遇了由大巴和火車調運來的預備隊——這一次是法軍的12個師。阿茲布魯克和貝蒂訥之間的鐵路線仍在英軍的控制之下,德軍只能步行抵達已遭毀壞的鄉村,並在精疲力竭的狀態下對利斯河(這次戰役就是以這條河流命名)那片當時是沼澤的地域發起進攻。協約國方面損失了15萬人,德軍損失11萬人(另要加上三月攻勢中傷亡的25萬人)。重要的是,協約國方面能夠承受得起這些損失,而德軍卻無法承受。

利斯河戰役之後是一段長時間的間歇。德國的最後一個征兵年開始得較早,當時學生們已結束期末考試。從俄國返回的一些戰俘也重新參軍,德國政府還說服奧匈帝國派來了一些士兵(他們到達梅斯時都沒穿戰靴)。這樣,德軍再次滿員。而且,根據興登堡計劃,德國仍在大規模生產軍需品,盡管已經出現了過熱的跡象。魯登道夫的想法仍然是奪取英吉利海峽的港口,打亂英美軍隊抵達歐洲戰場的步伐,但他必須減少自利斯河戰役以來就集結在這個地區的預備隊。於是,他選擇攻擊位於巴黎東北部埃納河岸上貴婦小徑的法軍防線,這一次他又非常幸運。駐守此地的法軍指揮官是一位名叫迪謝納(Duchêne)的將軍,是一個罕見的沒有學習能力的人。他把士兵部署在最容易遭到炮擊的前沿陣地。與此同時,另有撤退至此的英軍5個師,由於在德軍的三月攻勢中經歷了非常糟糕的時刻而需要休整,他們還以為這裏是一個安靜的地方。而在所有掩蓋德軍行動的噪聲中,埃納河裏的蛙鳴作用最大,這些小動物差不多被徹底嚇呆了,大叫不已。5月27日,天氣如往常一樣非常不錯,德軍動用5 300門大炮對英法軍隊的1 400門大炮發起攻擊,4個小時內共發射200萬發炮彈。

當時,德軍第七集團軍在漢斯·馮·伯恩將軍(Hans von Böhn)的指揮下,上演了一場幾乎是奇跡的推進。他們登上了幾乎垂直的山脊,跨過了埃納河,並毫發無損地占領了河上的橋梁,甚至奮力跨越了河對岸的沼澤地。最終,這支德軍抵達了馬恩河,他們在此動用重型大炮之王“大貝爾塔(Big Bertha)”(以軍火制造商克虜伯的妻子命名),向40英裏之外的巴黎發射炮彈。

可是,魯登道夫隨後再次犯下他在3月21日和4月9日的錯誤,他真是一錯再錯。攜帶輕武器的德軍馬上就得與攜帶重武器的協約國預備隊展開較量,火車已把法軍30個預備師運到了前線。此時,美軍也趕來參戰,在蒂耶裏堡和貝洛森林,他們獲得了第一次參加歐洲本土作戰的經驗,並很好地履行了他們的職責。6月2日,據守馬恩河的法美聯軍共27個師進行反擊。6月9日,德軍則在位於此次戰場北面毗鄰的英軍老索姆河防線的蒙迪迪耶發起進攻,但遭到了失敗。對於即將發生的一切,這是一個預兆。首先,魯登道夫攻勢使德軍建立起了3個十分龐大的突出部,德軍的戰線延伸到了空曠地帶,其中一些只是草草建成,非常容易受到攻擊;其次,德軍要與敵軍直接交戰的防線從390公裏擴大到510公裏;最後,曾受到全面勝利鼓舞的德軍,必然會因為協約國沒有崩潰而感到沮喪不已。更重要的是,每月有20萬美軍抵達歐洲戰場——協約國的宣傳機器充分報道了這個事實。

魯登道夫的德軍在馬恩河戰役中建起的巨大突出部,最易遭受攻擊,它的邊界分別在西北面蘇瓦松和東北面的蘭斯。7月15日,德軍的最後一次攻勢在這一區域展開。德皇親自督戰,因此這次戰役被廣泛宣傳成一場帝皇之戰,甚至是一場“和平攻勢”。德軍集結52個師,采用平常的壓倒性炮擊戰術。不過,現在的協約國已經預估到會出現的情況(法國的情報部門運作的非常出色。在盧森堡的德文報紙中,法國情報人員使用一些廣告來傳遞德軍鐵路運行的詳細信息)。他們也熟悉了應對魯登道夫攻擊手段的有效方法在於反炮兵射擊,就是掩蔽己方炮位,一旦確定敵方炮位,立刻就對正在炮擊的敵方大炮開火。而且,在蘭斯東面的縱深防禦,也意味著德軍在到達法軍主陣地前,就已經精疲力竭。貝當將軍動用預備隊,德軍則在7月17日停止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