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理解修氏所說的“great war”?

劉文強調,翻譯這部古典名著,必須具備足夠的歷史語言知識,這當然是正確的。修昔底德在一開始評述這場戰爭時,說他“相信這是一場偉大的戰爭,比此前的任何一場戰爭更值得敘述”(克勞利英譯本為“... and believing that it would be a great war, and more worthy of relation than any that had preceded it”)。這句話牽涉修昔底德對這場戰爭重要性的理解,事關全書主題。劉文就此批評道:

英文中的great當然有比較抽象的“偉大”的意思,但同時也有更加具體的“大規模”“大量”等意思。這裏的希臘文單詞是megas也同樣有具體和抽象的兩層意思。在如何選擇的時候我們只能看修昔底德本人的強調重點,當他說這是一場great war的時候,他對照的對象主要是之前的特洛伊戰爭和由希羅多德記載的希波戰爭,而他論證這次戰爭之great的時候,主要的論據是交戰雙方都做足了準備,而且整個希臘世界或者已經參與進來,或者準備參與進來,這些考慮顯然都是戰爭規模上的,因此這裏的great翻譯成“宏大”似乎更貼切些,之後的greatest當然應該與前面的統一起來,翻譯成“最為宏大”。

顯然,在劉博士看來,徐譯本譯為“偉大”很成問題,似乎缺乏歷史知識或常識,因為劉博士認為伯羅奔尼撒戰爭“顯然”比此前波斯戰爭規模更加“宏大”,故而認定譯為“宏大”更貼切。筆者對此不敢苟同。

英譯者譯為“great war”似乎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相關的歷史知識。修昔底德在對比此前的戰爭的時候,有兩個主要比照對象,一是特洛伊戰爭,一是波斯戰爭。修氏在對特洛伊戰爭分析後正確地指出,希臘聯軍雖有1200條戰船,但那時的戰船和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的戰船相比,無論就人數和戰鬥力而言,都無法同日而語,因而那場時代久遠戰爭的規模和影響力都是很有限的。[5]可是波斯戰爭呢?我們不妨先粗略考察一下,再對這兩場戰爭的規模作簡單比較。

眾所周知,波斯人曾經對希臘發動過三次大規模遠征。第一次,公元前492年,海軍未到希臘本土就遭遇風暴,大軍被迫折回;第二次,公元前490年,雅典人在馬拉松戰役取勝,波斯隨後撤軍;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480—前479年,這次由波斯國王薛西斯禦駕親征。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為準備出征,薛西斯傾全帝國之人力物力,經過三四年的精心準備,挖掘阿索斯運河,架設跨越海峽的浮橋,儲備征途中所需軍糧,等等。希羅多德說,薛西斯把所有軍隊集結在一起,到塞匹亞斯海角和德摩比利的時候,陸海軍總兵力達528.32萬人。[6]

這樣的數字顯然有誇張成分,近代學者幾乎無人相信。但是,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些具體分析。首先,先看薛西斯遠征希臘的陸軍的規模。希羅多德說,亞細亞每個民族都出兵隨薛西斯出征,他不能精確地說出每個民族各出了多少人,也從沒有人提過這一點,但是全部陸軍加在一起,有170萬。[7]關於薛西斯大軍的人數,古代作家的報道並不一致,近代學者的估計也不統一,有學者認為其陸軍總數約為20萬左右。在新版《劍橋古代史》中,N. G. L. 哈蒙德就薛西斯的兵力數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證,得出結論是:陸軍總數約22萬,另有約2.2萬勤雜人員。[8]

筆者認為,希羅多德所提及的波斯陸軍數字雖難免有失實之處,但也並非沒有可靠的參考數字。如薩拉米斯海戰之後,薛西斯率軍撤離希臘回國。留下部分軍隊駐守普拉提亞。翌年的普拉提亞之戰,是波斯戰爭中最重要的陸戰。希羅多德就希臘諸邦的作戰人員、勤雜人員進行了詳細的統計,總數剛好11萬,[9]這個數字應該與實際出入不大。而在波斯方面,希羅多德說,薩拉米斯海戰結束數日後,瑪爾多紐斯從薛西斯大軍的46個民族中挑選了戰鬥力最強的士兵,總數為30萬。[10]至於這些軍隊在波斯全體陸軍中的比例,希氏未作說明。不過,薛西斯國王親率陸軍返鄉,要途經諸多交戰地區,不可能沒有一支強大軍隊護衛,希羅多德提到其中有一支瑪爾多紐斯麾下6萬人,護送薛西斯至赫勒斯滂海峽後折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30萬當中,希羅多德說有將近5萬希臘人。[11]此戰一直被認為是希臘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無論如何,瑪爾多紐斯的軍隊數量遠在希臘方面之上是沒有什麽問題的。因此,筆者認為,普拉提亞之戰波斯軍超過20萬應該沒什麽問題。試想:希臘人在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集結了11萬人;波斯帝國全力以赴,經過數年準備,集結50萬陸軍並非難事。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交戰雙方的陸戰交鋒很少,這和雅典的戰略選擇有關。伯羅奔尼撒人在“十年戰爭”期間五次入侵阿提卡,除了在鄉村大肆蹂躪以外,幾乎沒有和雅典人交鋒。較大規模的陸戰:一是公元前422年的安菲波裏斯之戰,雙方各出動作戰人員5000余人;[12]二是公元前413年雅典遠征軍在西西裏島上撤退時全軍覆沒,約4萬人被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