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巴爾幹火藥桶(第4/6頁)

鐵托離開幾天之後,丘吉爾到了莫斯科,他非常想見到斯大林——“我一直認為可以和他平等交談。”——和他討論歐洲解放國家的戰後地位問題。當兩人提及波蘭問題時,丘吉爾突然說道:“讓我們解決一下巴爾幹的問題吧。你們的軍隊已經進入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我們在那兒也有我們的利益,有我們的使團和人員。我們別讓彼此在細節問題上產生成見。英國和俄國目前所關切的是,怎樣使你們在羅馬尼亞占百分之九十的優先權,使我們在希臘有百分之九十的發言權,而在南斯拉夫使我們平分秋色呢?”他潦草地在紙上寫了一通,然後把便條推向桌子對面的斯大林。斯大林看到,除了在羅馬尼亞、希臘和南斯拉夫的分配百分比外,丘吉爾還建議平分匈牙利,並且,讓俄國在保加利亞占百分之七十五的優先權。元帥猶豫了片刻,然後用一支粗大的藍色鉛筆在紙上做了個記號。

幾秒鐘之內,便創造了歷史。

“我們似乎過於草率地處理了這些決定數百萬人命運的重大問題,會不會有人認為我們玩世不恭呢?”過了一會兒,丘吉爾說,“我們燒掉這張紙吧。”

“別燒,您留著它吧。”斯大林說。

兩個盟友給羅斯福發了一封聯合電報,宣布他們已一致通過一項關於巴爾幹問題的政策。丘吉爾還給總統發了一封私人電報:

……在巴爾幹問題上,我們絕對需要設法取得一致意見,這樣才能阻止一些國家爆發內戰。到那時,可能你我會同情一方,而喬大叔同情另一方。我會始終讓您了解事情的進展。除了英國和俄國之間的初步協議,什麽都沒有確定,一切都有待於進一步討論並取得您的同意。在此基礎上,我確信,您不會介意我們嘗試著同俄國人尋求一致的意見……

3

1944年10月,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元帥的烏克蘭第三方面軍幫助鐵托拿下了貝爾格萊德,之後紅軍繼續向西北推進,計劃幫助R.Y.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的烏克蘭第二方面軍解放匈牙利。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曾經兼任過匈牙利國王。奧地利皇帝哈布斯堡家族也曾作為國王統治過這裏很多年。但是,讓精力充沛的匈牙利人民飽受煎熬的歷屆政府中,沒有一個比現在的更為奇特。今天的匈牙利是一個沒有國王的王國,由一個沒有海軍的海軍上將統治。這就是攝政王米克洛什·馮·霍爾蒂(9)——他對希特勒的一切心血來潮都唯命是從。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哈布斯堡王朝被流放了,但是這並沒給無地農民帶來一絲輕松,因為,在霍爾蒂那沒有國王的君主政體之下,封建主義仍然存在。從而,在歐洲的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如此強烈的貧富對比。匈牙利積極地加入了希特勒反共產主義的十字軍東征。而當熱情開始衰退之後,希特勒便結束了霍爾蒂獨立的神話。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幾個月,他占領了這個國家。

如今匈牙利真正的統治者,是德國駐布達佩斯大使埃德蒙·費森邁耶將軍。但是,當紅軍距布達佩斯已不足一百英裏之時,霍爾蒂認為,為了政治上的理由,終於可以率領匈牙利的龐大軍隊投降以作為報復了。盡管這支軍隊仍在與俄國人作戰,但他們並非心甘情願,只是在應付了事。在布達佩斯,大家總是在咖啡館裏高聲談論機密大事,因此,俄國人幾乎是立刻就知道了霍爾蒂的決定,並指派一個名為馬卡羅夫的紅軍上校去促成這件事。馬卡羅夫寫了兩封信,裏面全是誇張的許諾,以至於霍爾蒂連忙派了一個代表到莫斯科談判。海軍上將是個典型的匈牙利人:他忘了給他的代表一份書面授權書,不得不又派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帶去必要的文件。而典型的俄國人則假裝對馬卡羅夫上校和他騙人的信件毫不知情。結果當然是混亂和耽擱,而越是混亂,越是耽擱,俄國人的要求便越是苛刻。

而典型的德國人希特勒則完全了解正在發生的一切。當匈牙利代表在莫斯科的談判每況愈下之時,希特勒派三十六歲的奧托·斯科爾茲內少校去布達佩斯,想把匈牙利的領導人帶回正途。斯科爾茲內少校身高六英尺四英寸,是一個維也納人。即使不看身材,他的外表也令人過目難忘:他的臉頰上有一塊大傷疤,那是上學時為一名芭蕾舞演員決鬥而留下的。他的舉止流露出一股十四世紀意大利雇傭兵隊長的氣勢。1943年底,他率領六架滑翔機出其不意地從天而降,企圖突擊營救墨索裏尼。這次行動使他在朋友和敵人中都出了名。

希特勒對斯科爾茲內這種人近乎迷信,於是,讓他只帶著一個傘兵營便去了布達佩斯。斯科爾茲內的任務是阻止霍爾蒂倒戈。他本來打算通過一次滴血不流的突襲——即“鐵拳”行動——奪取霍爾蒂居住並統治的城堡。但是,在巴爾幹,錯綜復雜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斯科爾茲內面臨著另一個陰謀:另一個霍爾蒂也要率領匈牙利投降。那便是小米克洛什·“米基”·霍爾蒂,海軍上將的兒子。他的行動得到了他父親的同意。米基是霍爾蒂家族中的一名莽漢,因在瑪爾吉特島上組織放蕩的聚會而臭名遠揚。他的哥哥伊斯特萬是一名飛行員,戰死在了東線戰場。於是,米基便成了他父親的希望,同時也讓他深深感到失望。斯科爾茲內從一名德國情報人員那裏得知,為了與俄國講和,米基已經與鐵托的代表會過面。於是,他同意在下一次這個年輕人與南斯拉夫人見面時,幫助蓋世太保綁架他。這個計劃被命名為“米老鼠”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