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史例述評(四)(第5/6頁)

因為大部分艦隊停駐地中海,英國本土海峽的兵力就較為薄弱了。這種情況,美國在未來也有可能會遇到,將艦隊調集至大西洋或者太平洋,而使被放棄的海岸處於守勢。在威廉三世的決策中,我要提出三個要素來討論,之後的各章中這些要素將被作為標題,進行分系統的論述。三個要素為:位置、兵力、資源。威廉三世要求艦隊停駐加的斯,遭到總司令強烈反對,是因為那裏沒有港口,而且大不列顛本土很容易被入侵[4]。英國政府曾經建議艦隊司令使用那不勒斯、墨西拿和馬翁港。對此,艦隊總司令回復,那不勒斯尚未設防,缺少力量;墨西拿太小;馬翁港不能提供給養。也就是說,這些港口缺乏資源。而加的斯,雖然滿足了兵力和資源的要求,又在位置上占優勢,卻依舊遭到艦隊總司令的反對。他認為艦隊停駐該地,英國本土就有危險。威廉三世考慮加的斯的理由如下:在此可以對海峽進行監視;對於法國海軍在土倫的分遣隊和其留在大西洋的分遣隊,又居於中央位置;對於向土倫和海峽方面進行運動,也是居於中央位置;擁有良好的交通線,英國的補給可以運達此地,充分彌補該港資源的不足;錨地既寬闊又安全。

法國海軍處劣勢,加的斯特殊的位置令土倫的法國海軍不敢輕舉妄動,也就導致法國陸軍在加泰羅尼亞地區陷入癱瘓。薩伏依為此堅定了依附聯盟的信心。1695年期間,英國艦隊留在地中海並返回加的斯過冬。路易十四在加來集結一支部隊,揚言將要進攻英國本土。恐懼的英國人要求將派往加的斯替換回國待修艦船的海軍分艦隊留在英國,民眾的呼聲就這樣幹擾了軍事部署。這支分艦隊1696年停駐唐斯。喪失戰鬥力的艦船返回英國,本該前往替換的艦船又被扣在國內,加的斯的艦隊在艦船數量上居於劣勢,地中海便門戶洞開。法國土倫艦隊趁機逃至布勒斯特。我認為這是盟國的一次失策,因為盟國完全可以依靠當時的優勢,在兩個地區占據優勢。事實卻是,土倫艦隊逃走了,巴塞羅那陷落了,薩伏依和法國媾和。

英國艦隊在加的斯長達兩年的駐守。在這兩年內,英國艦隊保衛了加泰羅尼亞、薩伏依和意大利,從而阻斷了法國得勝的勢頭。這就是軍事位置具有戰略作用的最佳例證。類似的案例還有:1800年熱那亞的法國守備部隊為支持拿破侖的馬倫戈戰役計劃所進行的長期抵抗;1899年萊迪史密斯城阻止布爾人的前進;1904年旅順口俄國海軍的抵抗。

最後,作戰雙方在1697年議和。1702年,新的戰爭又開始了,法國同西班牙結成聯盟,目的是為了波旁親王能繼承西班牙王位。伊比利亞半島的民眾擁立了自己的國王。在日耳曼,巴伐利亞站在法國一邊。薩伏依最先保持中立,然後又傾向法國,最後又轉而敵對法國。此次戰爭影響深遠,它穩定了歐洲局勢,卻又釀成了長達百年的殖民爭端。該戰爭於1713年結束,所締結的《烏得勒支和約》規定了18世紀的歐洲領土歸屬,將法國逐出了美洲和東印度群島,大不列顛從而取代了法國的地位。這又一次證明了國外的殖民地有賴於國內的鞏固,國內的鞏固重於國外的擴張。

威廉三世認為對法國南部施加壓力便可影響法國東部和東北部戰線,於是決定再次奪取加的斯,以使其成為英國在地中海的艦隊的基地。威廉三世的嘗試於1702年失敗。1704年,英國奪得直布羅陀,並一直占據該地。

威廉三世去世後,馬爾伯勒擔任英國陸海全面戰爭的最高指揮官,他繼承了威廉三世在地中海的政策。西班牙王位之爭,在反對一方來看其目的就是阻止一位法國親王統治西班牙,然而馬爾伯勒認為,西班牙半島的戰爭只是旁枝末節。他的著眼點在於盟國海軍對巴塞羅那至熱那亞海岸地區施加壓力,以支援薩伏依封鎖波河流域通往法國的道路。對於法國,這是另一條向奧地利進軍的通道。封鎖了這條通道,則意味著奧地利陸軍開辟了一條進攻土倫的道路。攻克土倫,進而控制地中海,才是馬爾伯勒的真正目的。占領了土倫,盟軍就將獲得一處絕佳港口,並可以在這裏持續作戰,而法國則會因為失去土倫而使局部部隊陷入癱瘓。盟國在土倫登陸將迫使法國從增援尼德蘭或日耳曼戰爭的部隊中撤回一些部隊。

在1704年的海上戰役中,英國奪取了直布羅陀。法國失敗的原因很復雜。盟國艦隊對法國翼側[5]所施加的壓力,使日耳曼和上萊茵河主要戰場發生了有利於盟國的變化。薩伏依在盟國艦隊和陸軍部隊的增援下,堅決反對法國。1704年,在意大利擔任指揮的尤金親王於多瑙河流域同自尼德蘭南部前來的馬爾伯勒部會師,取得了布倫海姆戰役大捷,重創法國。盟國的勝利,解除了薩伏依所面臨的威脅,這也正是馬爾伯勒進軍的目的之一。它也不失為一個戰爭中各個環節互相影響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