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永無盡頭的“持久自由”(第5/10頁)

國防部副部長阿蔔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是納吉布拉手下的實力派將領,深受納吉布拉的新任。4月16日,阿富汗遊擊隊戰地司令馬蘇德與杜斯塔姆達成秘密協議,杜斯塔姆放馬蘇德通過了喀布爾外圍防線。危急中,納布吉拉用飛機將家屬送到了印度新德裏。他正式宣布,卸去阿富汗總統職務,由4名副總統和4名高級將領組成聯合委員會接管權力,杜斯塔姆任委員會領導人。委員會無力控制局勢,很快陷入癱瘓狀態。阿富汗出現了實際上的權力真空,馬蘇德和伊斯蘭統一黨遊擊隊希克馬蒂亞爾兩派力量迅速對首都喀布爾形成了包圍之勢。

在印度大使館的安排下,納吉布拉準備乘飛機流亡國外。他在赴機場途中被杜斯塔姆控制下的喀布爾當局民兵截回,只好躲進聯合國駐喀布爾的辦事處避難。攔截納吉布拉出逃,被視為杜斯塔姆向阿富汗遊擊隊做出的一種政治姿態。“七黨聯盟”知道納吉布拉在國際上有一些聲望,沒有輕舉妄動,只是將聯合國辦事處包圍。

1992年4月24日,馬蘇德和伊斯蘭統一黨遊擊隊希克馬蒂亞爾兩派開始向城內發起進攻。喀布爾市區各處響起了炮擊聲和輕武器的射擊聲。很快,馬蘇德的部隊控制了總統府、喀布爾機場、國家電台、電視台。希克馬蒂亞爾的部隊則占據了內政部、國防部大樓等要地。當天晚上,馬蘇德的發言人在阿富汗國家電視台宣布:“前政府已經垮台。根據阿富汗遊擊隊委員會主席穆賈迪迪的指令,一個由‘聖戰者’領導人馬蘇德為首的戰鬥人員委員會已主持工作,接管了首都的治安工作。所有軍事力量都必須置於‘聖戰者’組織領導下,共同維持喀布爾秩序和保護人民生命及財產的安全,維護喀布爾的和平與安寧。”

喀布爾的市民還沒有來得及慶祝新政權的誕生,希克馬蒂亞爾通過無線電台宣布,他拒絕接受新成立的遊擊隊臨時委員會,同時要求已歸順馬蘇德政權的前阿富汗政府軍喀布爾衛戍部隊向伊斯蘭統一黨遊擊隊投降,否則將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推翻前政權的戰鬥剛剛結束,遊擊隊內部爭權奪利的狼煙又升起。衛戍部隊拒絕再次投降,希克馬蒂亞爾如約開戰,喀布爾市區再度戰火紛飛。

雙方動用大炮互相轟擊,喀布爾自1979年蘇聯入侵以來第一次陷入大規模炮戰。激烈的戰鬥中,馬蘇德的部隊略占上風。以政治派系而論,馬蘇德屬於“七黨聯盟”中由布爾漢努丁·拉巴尼領導的伊斯蘭促進會。如此,拉巴尼的發言權日益增大,他成為新政權臨時領導委員會的最主要成員。1992年6月28日,拉巴尼接替穆賈迪迪,出任“阿富汗伊斯蘭國”第二任臨時總統。

拉巴尼的地位上升,讓局面更加不可調和。從1992年4月底到1992年年底,希克馬蒂亞爾的伊斯蘭黨武裝3次向喀布爾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更多派系卷進了喀布爾的巷戰,伊斯蘭促進會武裝、馬蘇德的部隊以及與之結盟的杜斯塔姆武裝與希克馬蒂亞爾的伊斯蘭黨武裝之間,前“七黨聯盟”主席薩亞夫的部隊與什葉派聯盟之間均多次發生惡戰;交戰各方使用了坦克、重炮、火箭炮、飛機等重型武器,居民紛紛逃離喀布爾,首都喀布爾成為一座“鬼城”。

看似永不停息的沖突中,阿富汗進行了“選舉”。1992年12月29日,拉巴尼在“總統選舉”中獲勝,在決策委員會上當選為阿富汗過渡政府總統,任期兩年。這場“競選”引起了阿富汗國內多數黨派的不滿,戰火被推到高潮。1993年1月19日,馬蘇德的部隊為了避免希克馬蒂亞爾武裝用火箭彈襲擊喀布爾市區,決定主動出擊,將希克馬蒂亞爾的勢力趕出郊區。但事不遂人願,在郊外經過數日殊死相爭,馬蘇德的部隊不僅沒有把希克馬蒂亞爾武裝趕走,反而損失了大量兵員和一些坦克之類的重裝備,被迫向城中退卻。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2月上旬,始終不分勝負。

在國際輿論和巴基斯坦特使古爾的調停下,阿富汗各派於1993年2月13日宣布暫時停火,結束了這場歷時近一個月、傷亡7000人的血腥戰役。停火協定簽訂了,但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1993年4月,阿富汗各派簽署《伊斯蘭堡協議》,確定由希克馬蒂亞爾擔任總理。但希克馬蒂亞爾害怕遭到忠於拉巴尼的部隊暗算,一直拒絕到任。1992年底過渡政府成立後,杜斯塔姆拒絕接受國防部副部長一職,而是控制著以馬紮裏沙裏夫為中心的北方基地,成為阿富汗北方最大的政治、軍事組織領袖。善變的他背叛了馬蘇德,選擇與兩年前的敵人希克馬蒂亞爾合作。1994年初,希克馬蒂亞爾聯合杜斯塔姆,在喀布爾附近發動了一場推翻總統拉巴尼的未遂政變。隨後,希克馬蒂亞爾和杜斯塔姆以及阿富汗民族解放陣線、伊斯蘭聯盟結成了四黨反政府聯盟。就這樣,阿富汗境內的激戰再度開始。1994年8月,戰鬥更是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