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間的戰爭(第5/8頁)

蘇軍和阿富汗政府還向所有部族和個人保證——只要服從新政府,曾經同遊擊隊合作過的人可得到赦免,而且被充公的土地將歸還原主,戰爭中所受的財產損失將獲得補償。

對於已經服從新政府和蘇聯的阿富汗人,蘇聯著手在他們中間建立一個擁護卡爾邁勒政府的新社會階層。這個階層必須在蘇聯的絕對支配之下,應該有跟蘇聯同樣的思想,同樣的文化。蘇聯的新聞社承擔了這項工作。他們執行用阿富汗的普什圖語和達裏語出版小冊子的計劃,僅僅1980年就出版了28種小冊子,總發行量64萬冊,其中有《政治讀本》《列寧文集》《列寧關於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關於合作化、關於武裝力量的作用、關於新型政黨、關於青年的論述》以及《勃列日涅夫回憶錄》等。在蘇聯的命令下,喀布爾印刷廠用普什圖語和達裏語出版《團結》雜志,這份雜志的主要內容包括蘇聯共產黨的文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國際工人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理論文章和現實狀況,雜志發行的主要對象是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黨員。同時,他們還出版面向阿富汗青少年讀者的《青少年時代》周報。

由於青年人受到阿富汗傳統文化的影響較淺,並且將在未來起到主導作用,所以蘇聯將希望更多寄托在阿富汗青年人身上。於是,數以千計的大中學生被派往蘇聯深造,或者在國內獲得來自蘇聯的獎學金。這一政策在阿富汗開展得極為迅速,1980年,僅在大學生中,去蘇留學或獲得蘇聯獎學金的人就已達到大學生總人數的10%。蘇聯每年撥出大批公費名額,讓阿富汗青年學生到蘇聯中亞地區的幾個伊斯蘭加盟共和國去旅行,以便阿富汗青年人親眼看一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大發展,讓他們知道蘇聯就是“可恥的、落後的阿富汗”應當效法的楷模。

阿富汗大中小學校的教學大綱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阿富汗教育制度中的蘇聯味道正一點點濃厚起來。1981年,阿富汗小學開始修改課本,增加了大篇幅的蘇聯共產黨黨史及蘇聯常用口號等內容。1981年,喀布爾綜合工科大學取消英語課,改為俄語課。蘇聯人甚至還計劃將阿富汗各種語言統一用西裏爾字母來書寫,因為在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國,蘇聯人已成功地將波斯語改成由西裏爾字母構成的語言。另外,大批的阿富汗兒童被直接送往蘇聯接受教育。這些兒童年齡都在5—12歲之間,學成歸來之後,他們將成為阿富汗的新興骨幹力量,在這個國家中完全體現蘇聯的意志和利益。

一系列先鋒隊之類的青年組織也紛紛在阿富汗全國各地出現,蘇聯人通過這些組織,教育阿富汗人去仇視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蘇聯人設立了一所名為“祖國的未來”的學院,專門培養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黨員的子女和死亡政府軍軍人的孤兒;還有“愛國陣線”,負責召集和教育阿富汗國內一切“革命分子”。在“同化政策”的傳授下,阿富汗社會漸漸有了一些蘇聯特有的東西。比如,政府官員慢慢習慣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說,正式的開幕儀式和落成典禮多了起來,喀布爾街頭經常能見到有組織的、擁護政府的“群眾遊行”。

為了把阿富汗完全控制在手中,蘇聯專門派出一批高級顧問陪同卡爾邁勒奔赴阿富汗。這批人組成“阿富汗民主共和國中央顧問小組”,由蘇曼佐夫擔任組長,直接受蘇共中央的領導,主要負責制定阿富汗國內的各項同化政策,然後由卡爾邁勒出面向阿富汗全國推行。到1983年12月,這個小組共有80名顧問和50名翻譯人員。此外,在喀布爾還有總數為50人的其他顧問小組,包括“阿富汗民主青年組織顧問小組”“阿富汗民主婦女組織顧問小組”“阿富汗工會顧問小組”等,這些文職顧問組織的存在,保證了蘇聯的“同化政策”始終在一個穩定的軌道上進行。

還有“經貿合作”,這更是“同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980年起,蘇聯開始開發阿富汗赫爾曼德的鈾礦,將礦砂運回蘇聯。蘇聯還控制了坎大哈的金礦、巴達赫尚的天青石礦、哈吉加克的鐵礦、基納克的銅礦,這些礦區只有蘇聯人在開采,礦區禁止任何阿富汗人入內。蘇聯惟一與阿富汗簽有購買合同的是天然氣,而且還是在蘇聯控制了阿富汗國內全部天然氣田的前提下,蘇聯只付給阿富汗國際市場價格的一半,每1000立方米只有83美元,其支付方式卻是以阿富汗的欠債和蘇聯的駐軍費用來結算。經過蘇聯人的計算,阿富汗在1981年就已欠蘇聯約30億美元的債務。交易過程中,蘇聯將天然氣開采後,直接通過輸氣管道送回自己國內,阿富汗方面沒有管理甚至監督同蘇聯的經貿往來賬目的權力。僅在1980年,蘇聯就從阿富汗進口了2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