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阿富汗的誕生(第3/10頁)

兩大強國在爭霸,阿富汗也在覺醒。1709年,阿富汗普什圖人吉爾紮伊部族在米爾維斯·霍塔克領導下,在坎大哈起義,反對薩法維王朝的統治。米爾維斯趁大部分薩法維王朝駐軍外出征稅、坎大哈城內空虛之際,猝然起事,在宴會上殺死薩法維王朝的總督和親信,宣布獨立。薩法維王朝先後三次從波斯派出軍隊前來征討,都以失敗告終。米爾維斯始終沒有稱王,阿富汗人將稱他為“坎大哈親王”和“民族軍隊將軍”,他統治坎大哈的時期被後世稱作“霍塔克王朝”。霍塔克王朝的建立對阿富汗其他各地是巨大的鼓舞。1716年,普什圖人另一部族阿蔔達利部族在赫拉特舉行反波斯起義,建立了另一個阿富汗人國家。

兩個阿富汗人的當地王朝本可以聯合起來共抗莫臥兒帝國和薩法維王朝,但它們卻彼此不能相容,長期互相攻伐。這種情況下,霍塔克王朝還是一度攻入波斯境內,在伊朗歷史上留下了“阿富汗人入侵時期”這一篇章。米爾維斯於1715年11月逝世,王位由弟弟阿蔔杜勒·阿齊茲繼承。1717年,阿蔔杜勒·阿齊茲因與薩法維王朝議和而遭受吉爾紮伊人反對,他們擁立米爾維斯之子馬赫邁德。馬赫邁德殺死阿蔔杜勒·阿齊茲取而代之,成為吉爾紮伊人的領袖。1720年,馬赫邁德打敗阿蔔達利人,基本控制了整個阿富汗,隨即將矛頭指向薩法維王朝。

1722年,馬赫邁德率阿富汗軍隊大舉進攻波斯。馬赫邁德的軍隊越過錫斯坦的沙漠,攻陷波斯重鎮克爾曼。3月,馬赫邁德在戈納巴德戰役中擊敗薩法維王朝軍隊,攻陷首都伊斯法罕,大肆洗劫。此時的薩法維王朝國王侯賽因為人隨和,對政事不熱衷。他酗酒,將政務交給自己的姑婆(前任國王薩非的女兒),自己常居後宮,不理政事。面對絕境,侯賽因宣布退位,馬赫邁德加冕成為波斯國王,阿富汗霍塔克王朝正式入主波斯。

馬赫邁德即位後,原本對侯賽因禮遇有加。但侯賽因的兒子塔赫馬斯普二世出走逃至加茲溫建立了政權,並於1722年11月稱王。馬赫邁德出兵擊敗塔赫馬斯普二世,迫使塔赫馬斯普二世出走,阿富汗軍隊占領加茲溫。1723年1月,加茲溫城中居民再度起義,阿富汗軍隊退兵。馬赫邁德唯恐兵敗的消息影響自己統治波斯,遂設計誅殺了一眾波斯官員及貴族,株連而死者達數千人。這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俄羅斯人乘機南下,侵占波斯領土。面對連串失敗,馬赫邁德變得抑郁多疑。1725年2月,馬赫邁德聽聞侯賽因兒子薩菲米爾紮逃走,當即下令屠殺侯賽因在自己手上充當人質的所有兒子。除了兩名年幼的王子被侯賽因救下,其余王子全部被殺。1725年4月22日,阿富汗將領們放出遭幽禁的馬赫邁德堂兄弟阿什拉夫,擁立阿什拉夫為王。三天後,馬赫邁德因精神錯亂而死。阿什拉夫起初頗為優待侯賽因,侯賽因也將女兒許配給他,使阿什拉夫能更合法地統治波斯。1726年,奧斯曼帝國打著恢復侯賽因統治的旗號,進軍伊斯法罕。阿什拉夫遂下了狠手,殺掉侯賽因,送他的首級至奧斯曼帝國軍營以作回應。

1728年,效忠於塔赫馬斯普二世的波斯將領納迪爾看準時機起兵,不斷打擊阿富汗人。他攻入阿富汗境內,先後兩度血洗赫拉特。與阿什拉夫交戰時,他令阿富汗人真正見識了何為近代化軍隊。利用仿歐式軍制編練的新式戰法以及引自歐洲的先進火器,納迪爾成功以2.5萬人的兵力擊潰兩倍於己的敵軍,斬首1.2萬級。初嘗敗績的阿什拉夫試圖在科瓦爾山谷伏擊納迪爾,被納迪爾一眼識破,再度遭遇失敗。1729年11月,納迪爾率3萬兵力來到伊斯法罕城下,阿什拉夫率軍出城迎戰,結果第三次被打得一敗塗地。4天後,納迪爾成功奪回伊斯法罕,屠殺了留在城中的數千阿富汗人。

到1730年,納迪爾占領了阿什拉夫在設拉子的最後據點。阿什拉夫再度逃亡,最後被一個俾路支人部落殺死。阿富汗人已經被逐出波斯,納迪爾順勢又展開了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戰爭。他親率大軍進攻巴格達,兵鋒指向高加索,對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就。納迪爾早已控制了薩法維王朝的朝政,於1732年將塔赫馬斯普二世廢黜,立其6個月大的兒子阿巴斯三世為波斯國王,自己實際上行使國王的權力。

1736年,納迪爾的擁護者召開大會,要“把波斯的王冠賜予會議認為最值得佩戴的人”。納迪爾的心腹們放出話來,納迪爾用他的利劍打敗了波斯的敵人,從而恢復了和平,但是他被這些戰事弄得筋疲力盡,只想隱退。擁護者們回答,他們希望的國王就是納迪爾,因為“他已使這個被敵人玷汙過的王國的歷史洗刷一新”。這樣的一幕戲重演了三四天後,納迪爾終於答應登上王位。以傀儡身份被他操縱多年的舊主塔赫馬斯普二世和兒子阿巴斯三世被安置到呼羅珊一帶。最後,這個放羊娃出身的波斯將領在一座特意修造的大廳裏加冕成為波斯國王,開創了阿夫沙爾王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