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朝的更替(第5/5頁)

古爾王朝滅亡加茲尼王朝,很快據有阿富汗全境,占領了波斯、印度各一部。吉亞斯丁主要治理古爾王國本土,其弟希哈蔔丁則致力於開拓疆界,繼續向印度朱木拿河和恒河流域擴張。1190年冬,希哈蔔丁率軍向印度德裏挺進,與當地統治者展開大戰。希哈蔔丁親自率軍從中央發起沖鋒,與敵軍主帥單獨對戰。他的鐵矛打落了對方的牙齒,但他也被對方的標槍射中而受重傷。希哈蔔丁深恐自己一旦跌下馬去,全軍會驚慌失措,遂主動退下陣來;一個年輕的突厥騎兵趁勢騎到他背後,扶著他穩坐在馬鞍上,這樣,全軍在未遭遇嚴重傷亡的情況下撤出。第二年,吉亞斯丁再率大軍回印度報仇,在塔勞裏戰役中親率1.2萬名騎兵沖擊敵陣,大獲全勝。此戰讓古爾王朝取得了征服印度次大陸的勝利,伊斯蘭教從此深入印度。古爾王朝遵奉伊斯蘭教遜尼派教義,承認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權,以“伊斯蘭教的捍衛者”自居。

古爾王朝存在不過半個多世紀。同樣是12世紀中葉,由突厥人建立的花剌子模國[1]在中亞逐漸崛起。1204年,花剌子模國王阿拉·阿德丁·穆罕默德(中國古代史書中稱為“摩訶末”)與古爾王朝國王希哈布·阿德丁·穆罕默德於阿姆河畔爆發大戰。古爾王朝獲勝,乘勝攻掠花剌子模本土。阿德丁向西遼(西方人稱為“喀喇契丹”)求援,借兵將古爾王朝趕出本土。同年9月,阿德丁率軍在巴爾赫以西給古爾王朝以毀滅性的打擊。1206年,阿德丁奪取了赫拉特與古爾山區;1215年,阿德丁攻取加茲尼,完成了對阿富汗的征服。贏得此戰後,阿德丁給自己加上了“世界征服者”的尊號。此時的花剌子模北以錫爾河為界,東以帕米爾和瓦濟裏斯坦山區為界,西以阿塞拜疆、盧裏斯坦和胡齊斯坦山區為界,囊括河中地區、大半個阿富汗和幾乎整個波斯,國土面積相當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