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王朝的更替(第4/5頁)

馬赫邁德每到一處都下令焚毀異教寺院和偶像,大力興建清真寺,確立了伊斯蘭教在旁遮普的統治地位。遠征索姆納特時,當地的印度人篤信印度教的濕婆神,以輕蔑的笑聲來迎接馬赫邁德的大軍。第二天,馬赫邁德的大軍全力攻城,攀上城墻,屠殺了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城中的濕婆神廟享譽全印度,供奉其中的巨大石雕“陵伽姆”象征著印度教的男性性力崇拜;馬赫邁德以一個穆斯林的虔誠,親自用鐵矛搗毀了這座神像。神像搗毀後剩下的兩塊大石頭被運往加茲尼,作為大清真寺入口處的階石。據說當時印度的婆羅門們為了不讓這尊神像被毀,向馬赫邁德乞求,願意出重金來贖買;馬赫邁德斷然拒絕,宣稱自己是偶像的破壞者而不是偶像的出售者。結果,在這尊偶像掩蓋的一個秘密洞窟內發現了許多財寶,價值比婆羅門們出的價錢多得多。這位“偶像破壞者”的虔誠,得到了真主的豐厚報償。馬赫邁德不但被稱作“偶像破壞者”,還得到了“聖戰者”的稱號。

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甚至如此寫道:“加茲尼的馬赫邁德,最偉大的突厥王公之一,他在基督誕生後一千年時統治著波斯東部各省……這位穆斯林英雄,從來沒有為寒冷的季節、峻峭的高山、寬闊的河流、荒涼的沙漠、眾多的敵人及其可怕的戰象隊形而沮喪過。加茲尼的蘇丹已經淩駕於亞歷山大的遠征近伐之上。”加茲尼王朝堪稱阿富汗歷史上最輝煌的王朝之一。

11世紀,加茲尼王朝因受到塞爾柱突厥人的打擊而衰落,逐漸失去了波斯和中亞的領地。1040年,加茲尼王朝君主、馬赫邁德之子馬蘇德一世大敗於塞爾柱人之手。彼時的史家如此記載:

在敦達那根,塞爾柱人聚集了全部兵力,包圍了(馬蘇德一世)國王的軍隊,占領了各個出口要道。馬蘇德擺好陣勢準備戰鬥……敵人發出野蠻的嘶叫聲,奮不顧身地從四面八方向前推進。這種不常見的沖鋒方式竟使加茲尼的軍隊喪膽了;而且,不知道究竟是出於害怕還是不忠誠,幾個將軍在戰鬥才一開始便帶著他們的全部人馬投奔敵人去了。這位國王甚至在他的將軍們變節時也毫不沮喪,英勇地驅馬趕到戰鬥方酣的現場,他那種非凡的勇氣,絕非其他君主能相比的。可是,他的努力是徒勞的,因為他舉目四望,除了他親自率領的那部分人以外,他的整個軍隊差不多都在飛速逃跑。國王就這樣被遺棄了……扭轉馬頭,踩翻敵人,手持利劍,為他自己殺開一條路。

馬蘇德一世無法抵擋塞爾柱突厥人,只得放棄加茲尼,撤出阿富汗,退往印度。他在退往印度途中遭遇政變,被叛亂者殺死。馬蘇德一世之子穆達德削平叛亂,擊敗塞爾柱突厥人,一度穩定住局面。盡管如此,仍無法挽回龐大的加茲尼王朝漸趨分崩離析的命運。11世紀末,加茲尼王朝一度復興,但內有王位之爭,外有塞爾柱突厥人進攻,王朝再度陷入頹勢。

12世紀中葉,赫拉特與加茲尼之間的山區興起了古爾王朝。“古爾”原是阿富汗赫爾曼德山谷與赫拉特之間的一座山名,這裏地曠人稀,氣候寒冷,海拔之高僅次於帕米爾高原。古爾王國的第一任國王庫特布丁·穆罕默德曾臣屬於加茲尼王朝,並與加茲尼王朝君主巴赫拉姆的妹妹結親。當庫特布丁因王位沖突而避居加茲尼時,巴赫拉姆聽說庫特布丁陰謀叛亂,遂下手將其毒殺。消息傳到古爾,庫特布丁之子賽夫丁興兵為父王報仇,擊敗加茲尼王朝。巴赫拉姆逃往印度,賽夫丁遂將加茲尼並入古爾王國版圖,自封為統治者。1148年,巴赫拉姆從印度卷土重來,擊敗賽夫丁。巴赫拉姆答應留賽夫丁一條活命,賽夫丁才敢向他投降。然而,據史家的描述,賽夫丁的下場卻是這般淒慘:

這個不幸的俘虜,前額被抹成黑色,倒騎著一頭母牛,臉對著牛屁股。他就這樣,在眾人的大聲喊叫和辱罵聲中到全城遊街示眾,以後又被酷刑拷打,他的頭被割下來送給了塞爾柱蘇丹桑伽爾。與此同時,他的宰相馬吉德丁也被尖樁刺死。

賽夫丁的弟弟艾勞德丁決心為兄長報仇。1150年,艾勞德丁趁加茲尼王朝衰弱之際,給予這個仇敵以毀滅性的打擊。古爾王朝軍隊三戰三勝,擊敗巴赫拉姆,攻入加茲尼城。艾勞德丁下令將加茲尼付之一炬,大火和屠殺持續了七天七夜,這座文化名城中的高大建築、精美花園、圖書館、王宮和學校就此化為灰燼,後來的考古發掘僅發現城中兩座尖塔的遺址。艾勞德丁在附近的山頂一邊欣賞這場浩劫,一邊撥弄豎琴,吟誦著“讓此地血流成河”的詩句。艾勞德丁試圖博取“世界征服者”的美名,但後世卻稱他為“賈漢·蘇吉”,意為“世界縱火者”。史書中有更可怕的記錄:“艾勞德丁離開時,大批最可敬的博學之士被鎖鏈拴著押往菲留茲庫赫,以點綴他的威風。到了目的地,他下令割開他們的喉頭,用他們的鮮血和泥土,塗抹自己家鄉的城墻。”巴赫拉姆再一次逃往印度,後來再度返回加茲尼。加茲尼王朝又苟延殘喘了幾十年。艾勞德丁病故後,其侄吉亞斯丁·穆罕默德繼位,於1173年又一次占領加茲尼城,任命其弟希哈蔔丁·穆罕默德擔任加茲尼城和東部邊界的總督。1192年,加茲尼王朝的末代君主霍斯魯·馬立克被古爾王朝處死,王朝的歷史方宣告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