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本、中國的變化及其影響(第3/8頁)

基於上述原因,海上國家要想實現它們的商業目標,就不能通過武力解決,雖然多少需要一點暴力手段,而是發揮各自的優勢。這種優勢最明顯也最令人信服的表示就是來自商業的種種好處。我們希望道義精神可以借助商業進行傳播,人一旦擁有這些,他們就會意識到人的存在不僅僅為了物質享受,也要擔負歷史賦予的使命,這樣亞洲的復興就有了希望。目前,除了英國和法國,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以海權為後盾爭奪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的優勢地位的。一方面,海權體現在海洋商業上,海上國家期望從中獲益,並通過合作影響中國;另一方面,海權體現在海軍力量上,海上強國依靠它來維護它們在對華貿易中的地位和權利,防範其他國家使用武力將它們部分或者全部排擠出中國的企圖。針對這種企圖,前文對當前的軍事特征和政治形勢做了探討,在此無須贅言,但有一個地方是例外。

這個例外針對的是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商業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多做介紹。長江深入中國內地,很大的輪船可以從海上直接沿長江的主要河段上溯而行。位於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也要依靠長江與外界進行交往。地理上,長江位於中國南北之間,對商品的分配和戰爭的進行均有重要影響。所以,在長江流域建立了勢力就是在中國內地擁有了優勢,並能通過長江與海洋進行溝通;長江地區的商業優勢對其他方面地位的提升也會有所幫助。由此可知,誰擁有了長江流域,誰就具備了最可觀的政治權威。因此,海上國家應積極地對長江流域施加有效的影響,中國由此得到的好處也會擴散到全國。因為在長江流域播下一粒種子,就會結出100倍的果實,其他地區也會有30倍的收獲。

不過,商業好處只是歐洲國家如今對中國施壓的一部分原因。東西方文化的接觸和相互影響的問題不能一直被忽視,也不能因所謂的獨立國家擁有自主權而延誤彼此間的交流。因為這種相互影響已經開始,既不能折回去也不能被阻止,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地引導這個過程,並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這兩種文明自由發揮各自的影響。各國堅持要求中國給予它們自由買賣的權利,但並不要求中國人一定與他們進行貿易,中國人可根據自己的獲利動機決定如何行動。這樣,我們的思想也要求能在中國自由傳播,而中國人有自由交流的權利,我們並不強迫他們傾聽或者接受什麽。後一種思想的要求與前一種貿易的要求沒有多大差別,也不應該被否定。如果我們得到的好處只是中國商業上的開放,那麽,一方面中國會因為我們向它提供的物質上的好處變得富有;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對於我們的精神和道義力量缺乏準確的了解,它對上述力量的運用又讓人無法把握,這對於我們和中國都是相當危險的。當然,我們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未能履行我們的原則並不意味著這些原則會失去合理性,而且應承認的是,即使未能很好地遵循它們,我們照樣能獲益;但是,在履行準則方面的缺失會使我們無法達到圓滿。回顧歷史,我們也許會受到鼓舞,因為忠於理想的人產生的影響一直在發揮作用,並將持續下去。

處理中國問題的目標是:一、防止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處於政治上的絕對控制地位;二、堅持廣義上的門戶開放。也就是說,中國不僅要在商業上開放,也要對來自歐洲的思想和各個領域的歐洲教師開放,但後者必須是自願來華者,不能是國家政府的代理人。就實際意義而言,對中國進行思想影響遠比給它物質幫助更重要;對歐洲國家來說,如果中國變得強大,但沒有被它們淩駕於物質力量之上的公正、高尚的觀念所熏陶,那確實是件危險的事。所以,對傳教活動的強烈反對是荒誕的,也不符合追求和平發展的目標。在歐洲,基督教教義和任何哲學或者科學一樣在精神和道德領域發揮作用,並且共同構築了歐洲文明。雖然基於量和質兩方面的認識,人們對基督教在歐洲產生影響的性質和程度有不同的意見,但影響的確存在。單就政治觀點而言,基督教思想和歐洲其他形式的活動有著同等進入中國的權利,中國人對基督教的不滿也不應該作為將基督教排除在中國之外的理由。另外,修築鐵路並非基督教的活動,卻觸怒了中國人,只是由於政府的關系敢怒不敢言罷了;而中國政府同意傳教活動的做法,並不能使中國人對基督教士的話洗耳恭聽。在中國貿易開放的每一步進展都是施壓促成的,而施壓的方法就是戰爭。商業可以借助直接或間接的暴力進行,而思想卻只能靠言論的自由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