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抹殘陽萬裏城

張學良出兵入關,把整個反蔣陣營都逼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擔任反蔣聯軍總參謀長的劉驥特地向馮玉祥呈獻上中下三策,並且懇切地說:“馮先生,我希望你取上策,萬不得已才取中策,而下策是絕不能采取的。”

劉驥的下策是破釜沉舟,在鄭州外圍和蔣介石決一死戰——即便馮玉祥想采取此計,他也已經有心無力,所以劉驥多慮了。

劉驥極力推薦上策,即在軍事、政治已處於極為不利的情況下,避免和蔣介石決戰,迅速退入潼關,勵精圖治,東山再起。問題是馮玉祥並不甘心如此了局,他仍想用背城借一的辦法來挽回軍事上的頹勢。

這樣就只能取劉驥認為萬不得已的中策了:以鄭州為中心和蔣介石再打一仗,勝則乘機追擊,敗則迅速西退。

光靠西北軍決戰鄭州,馮玉祥自己其實也無勝算,他把希望寄托在閻錫山身上,希望閻錫山能夠抽調有力部隊到河南。在他看來,張學良雖然舉兵入關,但自己實力尚存,只要閻錫山能跟他一起堅持到底,局勢仍有扭轉的可能。

致命殺著

馮玉祥一面將宋哲元撤到洛陽一帶,以確保從鄭州到潼關這一交通線的完全,一面縮短平漢、隴海兩路防線,將大部兵力集中在鄭州外圍,準備在晉軍的協助下與中央軍展開決戰。

在派鄧哲熙勸汪精衛等人保持鎮定和返回北平的同時,馮玉祥已經派幕僚張允榮前去謁見閻錫山,陳說繼續打下去的理由,並請閻錫山抽兵河南。

閻錫山還想把南岸的晉軍都撤到北岸去呢,哪裏肯再反向為之。他接見張允榮時態度消沉,連聲說道:“不好辦,不好辦,仗是不能打了。”

張允榮詢問他對於時局的看法,他也不發表任何意見,只是說:“退到山西再說罷。”

張允榮還想繼續說下去,閻錫山即岔開話題。眼見話不投機,張允榮只得悻悻而歸。

直到在閻錫山那裏碰了釘子,馮玉祥才感到鄭州決戰是多麽不切實際,但等他想棄中策取上策,把軍隊移到隴海線西段時,已經來不及了。

蔣介石的致命殺著並不是正面進攻,而是依張鈁之計,截斷西北軍的西歸之路。在平漢線以西,他安排各挺進縱隊取洛陽、占潼關,為的就是這個目的。

楊虎城部亦是挺進縱隊中的一支。因為曾是西北軍舊將,馮玉祥一直在拉楊虎城,這在當時早已不是秘密。何成浚率部撤退漯河後,主要也就是做楊虎城的工作。他把楊虎城安排在漯河的“軍人之家”,天天喝酒玩耍,關系日漸融洽。

中央軍取勝於津浦線,讓所有跟隨蔣介石的雜牌將領松了口氣,暫時都收起了三心二意的投機念頭。楊虎城對自己的部下說:“這一次我們的生意做成功了。馮玉祥是個單幹戶,而且樹敵過多,他一定會失敗。”

楊虎城一直想在西北建立自己的軍事基地,在得到蔣介石授命後,即下令部隊進攻龍門、洛陽、潼關乃至直達西安。楊部有三個旅、兩個特務團,還有配合作戰的別動隊,在各挺進縱隊中屬於實力較強的一支。同時,楊虎城還從大革命時期的武漢政治部以及農民運動組織者中收納了許多人作為他的政治幹部,這些人曾在河南組織過農民運動,在當地頗有群眾基礎,從而使得楊部在進軍途中得到了河南當地民團和農民的不少協助。

負責防守鄭州至潼關一線的宋哲元兵微將寡,手下僅有葛運隆、趙登禹兩個師,無力抵擋楊虎城等部的沖擊。早在9月17日,也就是張學良發表“巧電”的前一天,楊虎城便一馬當先地攻破了洛陽附近的龍門天險。

龍門既破,沿隴海線西撤已不可能,西北軍也就僅剩下了過黃河、退豫北一途。

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擴大會議的人員在石家莊會合後,委員們和相關人員都已先行撤往太原,汪精衛和陳公博因為還要等閻錫山制訂新的軍事計劃,所以暫時只能停留在石家莊。

觀察局勢,雖然晉軍正在從山東平津撤退,但只要西北軍在隴海線上還站得穩,反蔣陣營尚不至於全盤崩潰。汪精衛向陳公博提議,說不如趁此機會到鄭州去一趟,見見馮玉祥。

於是汪、陳在到達石家莊的第三天便乘著專車前往鄭州。火車白天無法進入鄭州車站,原因是每天都有中央軍的飛機前來轟炸,要進站的話,必須算好時間,在黑白交接之時到達。

晨光微亮,專車通過黃河鐵橋,隨後進入鄭州車站。在那裏,馮玉祥已派汽車到站相接。

陳公博年紀輕,此前與馮玉祥素未謀面,有關於對方的點滴,都是來自各種傳聞——有人說他冬天穿著大兵的衣服,可是裏面卻套著狐皮;有人說他請客好用粗米白菜,客人走後卻大嚼魚翅;有人說他在南京當軍政部長時,放著政府提供的華麗汽車不坐,卻和士兵一同擠貨車;有人說他對手下的高級軍官毫不客氣,動不動就打軍棍和罰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