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石掀起千層浪(第5/25頁)

當初,馮玉祥自統的是國民一軍,徐永昌曾親眼見到他用繳械的方式,將跟著他走的國民二軍予以吞並。徐永昌沒有跟著跑,才未上馮的當。

以性格而言,閻錫山只適於守財,馮玉祥則更利於打劫。徐永昌知道他的野心非常大,也知道馮玉祥常在背後罵閻錫山“窩囊廢”。這樣的合作者,能夠讓人放心嗎?

西北軍對閻和山西的敵意那就更不用說了:馮玉祥已經被軟禁了好幾個月,哪有不恨之理。至於其部下,更是恨閻恨得不得了。比如鹿鐘麟就常常說要先打閻再打蔣。

無論個人品質,還是雙方關系,徐永昌都不認為這種聯盟有多麽可靠。要是雙方協同對蔣作戰,到了緊要關頭,一旦馮玉祥出什麽新花樣,閻錫山必然會落得倒蔣不成,反吃大虧的下場。

有哪一個靠得住

即便徐永昌覺得西北軍不可靠,估計賈景德也不會就此服輸:“總司令”只是起登高一呼的作用,我們的同盟軍多了,除了馮玉祥,還有李宗仁、白崇禧、劉文輝,乃至韓復榘、石友三、唐生智,哪一個不反蔣?

對這些“同盟軍”,徐永昌同樣覺得沒有多少相助的價值和作用。說“李白”吧,雖然他們已在廣西重奪政權,可是桂軍實力與鼎盛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能不能打到武漢都很成問題,加上南北相隔如此之遠,實在很難起到相互呼應的作用。

劉文輝是川軍首領,這時勢頭也很猛,並且很早就開始派使入晉,與閻錫山商議共同反蔣。問題是四川連自己內部都沒能統一,川軍也從來沒有走出過蜀中,劉文輝究竟拿什麽東西來聯合反蔣呢?

接著是韓、石,且不說二人起碼表面上已投蔣,在鄭州還預備對閻下手。就算他們又重新打出反蔣旗幟,以二人已經臭掉的名聲,徐永昌也料定,“再過二三年,社會上就沒有這兩人的聲音了”。

對於唐生智等人,徐永昌更是嗤之以鼻。在他看來,唐生智已毫無實力,簡直提都不用提。至於其他林林總總的雜牌軍頭或者說客,都不過是一些沒找到飯主滿處遊飛的家夥,到處誑人騙錢而已,有哪一個靠得住?

徐永昌很懇切地對周玳說:“如果打起來,這個重擔子就全要由咱們擔起來,你看這個仗怎麽打?我希望開會時你要力主不打。”

當天下午三點,閻錫山將徐永昌召至自己的機要室。徐永昌得知張學良已派代表來太原簽字。

如果張學良肯聯閻反蔣,徐永昌倒是覺得比其他同盟軍都靠譜一些,因此他忙問張學良派來的代表是誰。得到的答復是鄒魯。

鄒魯是西山派成員,當然是反蔣的,可是徐永昌從來沒有聽說過他跟張學良有什麽很深的關系,怎麽能代表張學良簽字呢?換成張學良的秘書長王樹翰還差不多!

面對徐永昌的質疑,閻錫山囁嚅著說:“此一時之志同,即可以道合,用不著有何深交。”說著他又反問徐永昌對反蔣的看法。

徐永昌說:“第一不要走打仗的途徑;第二你如一定要打仗,不要與我商量作戰的事,不要用我作指揮官。”

閻錫山聽了很是不悅:“要你回來就是和你研究怎樣打仗,就是要你指揮戰事。你這樣說,是不是你認為打仗必敗?”

徐永昌直言不諱:“張漢卿(張學良)如來合作,勝敗似未可知,否則必敗!”

閻錫山聽了半晌不語,在屋裏繞了好一會兒圈子。他轉而說只是要準備打仗,不一定就要打仗,如果徐永昌等將領有決心做出最後倒蔣的表示,僅需一個通電,不用打仗,老蔣也只好乖乖下野。

趙戴文已回太原,也參加了機要室談話。此老頭腦一向清楚冷靜,對閻錫山的反蔣企圖也絕不贊成,但是他剛剛與閻錫山一起經歷過鄭州之險,又在南京政府擔當要職,說話便有些吞吞吐吐,態度不像先前那樣堅決。

談話無果而終。當晚十點,閻錫山秘密召開將領會議。他首先把蔣介石想用經濟手段扼殺晉軍的情況敘述了一番,接著說:“蔣介石實在逼得我們無路可走。現在各方面的代表都願意倒蔣,我也有這個意思。次辰(徐永昌字次辰)你看怎樣?”

徐永昌回答說:“我一來就和子梁(周玳字子梁)研究,這仗打不得。我並不是怕打仗,但現在不是打仗的時候。”接著,他當著眾將的面,將對周玳說過的不能打仗的理由又重新敘述了一遍。

通過機要室談話,閻錫山其實已經知道了徐永昌的態度,他只是不甘心而已。沉默幾分鐘後,他說:“次辰,你說的也對,但是蔣逼得咱們沒辦法呀!”

徐永昌規勸道:“咱們可以另想不打仗就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閻錫山又沉默了一會兒,忽然說道:“次辰,我倒想出一個不打仗的辦法——只有我出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