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第5/12頁)

主力走了,就連師團部也回了羅南,只有作為師團長的尾高還留在最初部署的位置上,仿佛在等待著什麽意外發生似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就在這天早上,尾高突然接到偵察報告,約有十名蘇聯兵開始在沙草峰南面構築工事。

沙草峰是位於張鼓峰以北兩公裏的一座隆起山峰,高度尚不及張鼓峰,但張鼓峰屬於“界線不明地區”,沙草峰則是蘇方承認的“滿洲國”領土。

尾高眼前一亮,立刻來了精神: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哇,幹它!

邊斬邊奏

中村在下令第十九師團回撤時,曾讓尾高留下少部分兵力,以加強國境守備隊。尾高便以此為由,認為自己也擁有邊境管轄權,他下令守備隊出兵,將沙草峰的蘇軍驅逐出去。

當天下午,守備隊派出兩個小隊,分路向沙草峰進擊。沙草峰上的蘇軍一看這麽多日本兵湧了過來,趕緊溜之大吉。

守備隊完成任務後,即返回駐地進行監視。隔了一個半小時,又有八十名蘇聯兵在坦克的掩護下重新回到了沙草峰。

陣勢越來越大,守備隊不敢再隨意進擊,雙方形成對峙,你望我、我望你地僵持到了晚上。

那邊廂,“朝鮮軍”司令部已接到尾高的報告。中村及其幕僚們熬了一整夜,推敲來推敲去,遲遲難以做出決斷。到30日淩晨,中村終於得出結論:不能擴大。

下午,參謀本部的回復電報也來了,與中村不謀而合。

兩份命令都到了尾高手上,卻是負負得正:不能擴大加不能擴大,等於擴大。

尾高並不是無腦,知道違抗上級命令是什麽後果。不過他同樣清楚另一個歷史經驗,那就是如果你贏了,即便背道而馳也沒什麽了不得,相反,一不留神還有成為英雄的可能。

比如駐東北的關東軍就是個再好不過的例子。一直以來,關東軍始終我行我素,也沒見上面拿它怎樣,反而是“九一八”的冒險成功,使這個原本只屬於警備性質的駐屯軍炒熱了名氣,並一步步走向“輝煌”。

顯然,贏才是關鍵,抗命是其次。

可是蘇軍畢竟不同於張學良的東北軍,中村為此焦慮了一夜,尾高也思考了一天一夜,都在想有沒有贏的可能。中村認為沒有,尾高則認為有,讓他堅定信心的事例,是發生在1937年6月的“幹岔子島事件”。

時間往回倒轉一年,同樣的情景曾經出現過一次。這個幹岔子島也屬於“界線不明地區”,蘇聯國境警備隊的士兵率先在島上登陸,將其據為己有。

關東軍所屬第一師團奉命前往。三艘蘇聯炮艇見到後高速逆流而上,對著岸上的日軍進行猛烈射擊。日軍立即還擊,當場擊沉擊傷炮艇各一艘。

事後,第一師團連島都不用登,蘇聯就同意“恢復原狀”,並撤走了部隊和炮艇。

蘇聯人為什麽會如此服軟?日本軍部對此做出的解釋十分簡單明了:被打疼了唄。一共三艘炮艇,一沉一傷,你想他們還能怎麽辦?

自從日俄戰爭之後,日蘇基本沒有什麽直接過招的機會,“幹岔子島事件”給日軍留了一個教案,這個教案上說,蘇軍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麽強大,一旦出現邊境糾紛,只要你果斷出手,它就必然會乖乖地縮回去。

早在重光葵出面與李維諾夫交涉的時候,日軍內部就議論紛紛,認為單純交涉不會有結果,必須得像“幹岔子島事件”那樣,先打到蘇聯人疼,李維諾夫才會做出讓步。

重光葵的交涉失敗,似乎進一步驗證了教案,即“外交途徑總不如使用武力解決收效快”。

尾高正是這一教案熏陶出來的孩子,那種急功近利對極了他的胃口,而相對於第一師團,第十九師團在訓練中一直以蘇軍為假想敵,都練這麽多年了,若是比畫比畫,怎麽也不可能被第一師團給甩下去。稻田說第十九師團是與蘇軍作戰的最佳種子選手,並非信口亂捧,其中有著一定的事實依據。

尾高拳頭一握:“必須趁此機會給蘇軍一次打擊,讓它嘗到日本軍的威力!”

尾高把正回撤的部隊召回一部分,並且決定當晚就部署進攻,他讓作戰參謀通過電話向中村做了匯報。

中村當然不同意,可他同意不同意並不重要,尾高已經來了個邊斬邊奏。

在第十九師團內,尾高另有一支親信系統,那就是佐藤聯隊,指揮起來最為得心應手。他打破常規,超越旅團,直接在電話裏給佐藤下達了進攻命令。

佐藤聯隊依令渡過圖們江,向張鼓峰兩端開去。圖們江流速緩慢,河床寬僅百米,所以渡河行動並不困難。過河之後,佐藤將聯隊指揮所設於沙草峰東南的將軍峰,隨即展開了作戰部署。

調兵遣將的時候,尾高給人一副義無反顧、天塌下來也要一肩扛起的氣勢,可是佐藤一走,他卻又有些心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