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攻擊(第3/4頁)

101空降師輕而易舉奪下拉查姆,證明在與十幾個德軍精銳的裝甲師和步兵師的正面交戰中,他們取得了徹底的勝利。與德軍相比,這個月美軍的日子難過得多。德軍有暢通而充足的軍需供應,但101師卻是處於被圍困之中,第一個星期沒有軍需供應,隨後也不充足。正是那幾個星期才考驗了官兵們的精神,他們缺吃少穿,彈藥不足。這是戰爭中要經歷的最殘酷、最艱難的一面。101師饑寒交迫又裝備不足,他們的對手卻是德國納粹在戰爭這一階段最精良的部隊。那些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吃得好,穿得暖,武器充足,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101師。

這次戰役是一次對武器、毅力和國家制度的考驗,以納粹的最佳對美軍的最佳,德軍占盡優勢。但是101師不但堅持了下來,而且還取得了勝利。無論是戰場上的事實,還是這一事實所昭示的道理都可謂是史詩般的經典。打敗德軍二戰中在西線的最大一次進攻,並且將此次勝利變成一個——用艾森豪威爾的話說——“殲滅萊茵河以西所有德軍”的契機,實為一個絕妙的軍事奇跡。美軍在精神上優於德軍,這一點不是建立在裝備或人數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從艾克總部直到E連上上下下的團結、合作、領導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德軍很少有這方面的品質。這種精神上的優勢源於更為科學的訓練方法、更為合理的指揮官選派方法,最終源於能夠代表一個更為開放的社會的一支更為開放的軍隊。實踐證明,民主社會比納粹德國更具能力培養出出類拔萃的年輕戰士。

這些德國老兵都已身經百戰,這一點可以從拉查姆發生的一件小事上看出。雷德中士這樣講道:“我進村之後一個德國俘虜在笑我,我差點把他殺了。但有人抓住我的M—1叫道:‘中士,他沒有嘴唇和眼瞼!’他在俄國前線打仗時把這些部分凍掉了。”

這場戰爭造就了101師的神話。這個神話從諾曼底開始,在荷蘭展開,在巴斯托涅戰役達到高潮。101空降師是美軍在二戰中投入的89個師中最有名氣、最受崇拜的一個師。此役以後,左肩上佩戴“嘯鷹”徽章的人都感到無比自豪。

在拉查姆時,斯皮爾斯把指揮所設在一個修道院內。自一個月前離開莫米昂以來,這是E連第一次把指揮所設在室內。當晚修女們把一群十二三歲的女孩帶到大廳為E連演唱小夜曲。節目有法國和比利時歌曲,幾首英文歌和德國進行曲《莉莉?瑪蓮》。

第二天即1月17日早晨,第17空降師在前線接管了101師的陣地。E連乘卡車前往阿爾薩斯。卡車載著他們沿著4星期前出發時走的那條橫貫巴斯托涅的公路返回。對許多人而言,這只是再次看到巴斯托涅——第一次是12月19日,他們向鎮上進軍,碰上驚恐萬分的美國士兵從前線落荒而逃,躲避德軍的屠殺,再便是1月17日小鎮解放。

雖然大家沒好好看過巴斯托涅,但這個名字——與這個名字相連的一種經歷——將永遠留在他們心中。之後無論何時,E連的官兵們遇到寒冷、饑餓和無暇睡眠時,就會提醒自己在巴斯托涅的境遇更糟。

E連損失慘重。確切的數字無法統計,匆忙離開莫米昂時連隊的花名冊還沒做完;一個一個地或是小批到來的補充兵員,也沒有完整登記;傷員剛離開前線幾天就又歸了隊。據估計,E連抵達比利時時有121名官兵,接收了大約兩打的補充兵員,離開時為63人。E連在比利時戰場犧牲的有沃倫?穆克中士,弗朗西斯?梅利特下士,還有二等兵A?P?赫倫、肯尼斯?韋布、哈羅德?韋布、卡爾?索沃斯科、約翰?欣德爾、唐?胡布勒、哈羅德?海斯、亞歷克斯?潘卡拉和約翰?朱利安。

有關E連在突出部之戰中的損失,二等兵韋伯斯特做了最好的描述,他是在卡車前往阿爾薩斯的途中重返連隊的。韋伯斯特10月初受傷,此時為1月中旬,他寫道:“當我看到1排剩下的人時,我差點兒哭了;40名兄弟只剩下11人;其中9名是老兵,他們有的參加了空降荷蘭的戰鬥,有的參加了空降諾曼底的戰鬥,有的則兩次都參加了。他們是:麥克裏裏、利布高特、馬什、科布、懷斯曼、萊爾、馬丁、雷德和肖提。雖然其他兩個排幸存的隊員多一些,但也減員甚多,和1排加起來也湊不成一個正常的排,更別說一個連了。”

除了受傷和犧牲的,巴斯托涅戰役中的每個弟兄都飽受磨難,沒有被大炮、子彈擊中的人也仍然是傷員。在巴斯托涅沒有未受過傷的人。正如溫特斯所說的:“我不相信有人在經歷過這場戰爭之後而沒有留下任何傷疤,只不過有些傷疤是看不見的。可能這就是使E連的戰士們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因素。”

他們彼此了解,相互間的熟悉程度只有那些在各種各樣戰術條件下並肩作戰的人才能達到,只有那些面對嚴寒、食品不足、沒有睡眠而又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的極度困難情況下同甘共苦的人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