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第2/5頁)

此時,廣袤的淮河流域聚集了幾十萬人馬,有國民黨部隊,有共產黨部隊,還有上百萬的支前民工。黃維十二兵團被圍於濉溪雙堆集方圓幾公裏的範圍內,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被困於永城陳官莊周邊地區,兩地相距一百二十多華裏,國民黨兩部人馬戰線拉得過長,彼此之間已根本無法相顧協防,總前委經過反復研究,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解決掉黃維十二兵團。12月6日,根據總前委的命令,在雙堆集地區,中野和華野共九個縱隊各就各位,做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

這一天,雙堆集地區格外安靜。安靜得有點瘆人。

從當天下午四點半開始,中野和華野從東、西、南三面同時向十二兵團展開猛烈攻擊。自被圍困以來,黃維指示兵團各部依據地形,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工事、地堡群、交通壕等。十二兵團是機械化部隊,配備有大量重兵器,但由於後勤供應跟不上,戰車、運輸車等缺油少彈,已經不能使用,他們就把這些機動車輛排成一行,上面堆滿黃泥、樹枝等做成屏障性工事,企圖以此對解放軍的進攻進行阻擊攔截。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解放軍見招拆招,在對敵人陣地進行周密的偵察後,立即形成對策,構築了縱橫交錯的交通壕、散兵坑、對付敵人坦克的鹿寨等工事,另外,充分發揮解放軍善於近戰和夜戰的優勢,與敵人展開猛烈的對攻。

白天,從早上七八點至下午五六點,是國民黨部隊逞威的時間。他們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向解放軍陣地發起沖鋒,試圖打開缺口或擴大被圍區域,緩解被逼近的壓迫感。對黃維兵團的這一企圖,解放軍不急不躁,沒有采取傷亡較大的對攻戰術,而是采用“蠶食”的方式消耗對方有生力量。淮海大地上平坦無垠,沒有山,沒有丘陵,也沒有成片的大樹,放眼能看到十幾裏外,唯一的遮蔽物就是小村莊裏低矮的房屋和零零星星的樹木。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犧牲,部隊就在夜間組織戰士向著敵人所在的村莊挖塹壕,隨著塹壕不斷地向前延伸,一個個村莊裏敵人的有生力量被逐步殲滅。

12月10日夜兩點鐘光景,北風凜冽,寒氣逼人。在十四軍的陣地上,官兵不是躺在屋子裏就是蜷曲在帳篷裏睡覺,本該持槍四處瞭望的哨兵也躲在背風的地方打起盹來。在張圍子村的外圍,蔡雲邈師的一個團正在村南呈扇形向村子方向挖塹壕,沒有人說話,大家輪番上陣,配合默契,幹得熱火朝天。很多汗流浹背的戰士甚至脫掉了外面的棉襖,穿著單衣掄起鐵鍁奮力地挖著土。

蔡雲邈一一〇師部隊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窮苦人出身,當兵時有的是想混口飯吃,有的是被拉的壯丁,整個隊伍之前一直軍心渙散。針對這支隊伍的狀況,按照中野首長的命令,部隊起義後立即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整訓。中野對起義官兵實行了優待政策,宣布來去自由,願意留的就留下來,不願意留的也不強求,一個人領兩塊大洋作為路費回家去,絕大多數起義官兵被解放軍的寬宏大量所感動,經過一周的思想教育,人心迅速穩定了下來,領取大洋回家的士兵寥寥無幾。整訓後的一一〇師被編入中野第十一縱隊,作為解放軍的正規部隊隨即投入戰鬥。

挖塹壕的工作是悄悄地進行的,在挖好的溝裏只點了一盞帶罩子的風燈,大家就著微弱的光線一點點向前掘進。沒有人講話,甚至連喘息聲都被壓到最低,只聽到鐵鍬和洋鎬挖土或碰到凍土時的“嚓嚓”和“嘭嘭”的聲音,這些聲音迅速被冬日裏呼嘯的北風所掩蓋。

塹壕在一米米向村子逼近。

蔡雲邈沒有睡,也睡不著。十二兵團的十四軍靠在最外圍,蔡雲邈此時滿腦子想的都是怎樣盡快完成消滅十四軍的任務。他從帳篷裏走出去,想去看看塹壕挖得怎麽樣了。

順著塹壕往前走,身材高大的蔡雲邈看到塹壕能到他胸部,估計有一米半深,寬度能並排走下兩個人。他彎腰在壕溝內跑動了幾步,憑經驗判斷出防護效果相當不錯,子彈平射肯定不會打到人,他滿意地笑了。走到最前面的掘進點,蔡雲邈看到有兩個人用洋鎬刨土,另外兩個人用鐵鍁往外拋土,他們旁邊蹲著的剛換下來的四個人正在吸煙休息。四個人當中,一個戰士可能剛換下來休息還沒有穿上棉衣,蔡雲邈拍拍他的肩膀,小聲地說:“幹活一停下來就趕快把棉衣穿上,不然會感冒的。”他從口袋裏掏出半盒煙,給每人發了一支後說道:“剩下的幾根留給正幹活的四個兄弟。注意,抽煙的時候千萬不能站起來,不然被敵人發現了,就會往你們嘴裏再塞一支‘鐵煙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