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2/3頁)

經過摸排,雲林很快得到了統計結果——可以參加擔架隊或運輸隊但沒有報名的有六十五人,其中家中老人有病的八人,孩子多且小走不了的十五人,農家肥還沒有拉到地裏的十人,家裏工具壞了還沒修好的八人,其他的人倒是沒有什麽困難,但行動上磨磨唧唧,估計思想上有顧慮沒想通。

問題摸排出來後,雲林再次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詳細地進行了分工,並根據不同情況,挨家挨戶逐一解決。對雲林來說,往地裏拉農家肥、修理工具等這些事處理起來易如反掌,難的是解決老弱病殘的問題,李金鎖家就是這樣的困難戶。金鎖爹娘都是年過六十常年有病的老人,不能幹什麽重活,家中一順溜有三個孩子,老大七歲,老二五歲,小的還不到兩歲。金鎖說他想去,如果自己拍拍屁股走了,家裏就剩媳婦一個人,這一攤子咋辦呢?

雲林想來想去想到了婦女主任王秋菊。“留守的後勤組不是她負責嗎,何不找她商量呢!”

“秋菊嫂子,俺有個想法不知管不?”見到王秋菊,雲林誠懇地說。

“管不管你先說來聽聽!”

把支前隊組織報名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大致介紹一遍後,雲林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你們婦女組除了分為漿洗縫補小組、磨面小組,是不是還可以再組織兩個小組,一是組織三至五人的護理小組,專門幫忙照顧六十歲以上身體不好的老人,每天去他們家裏瞧瞧,有問題及時解決,沒問題也陪他們拉拉家常說說話;二是組織一個孩娃看護所,凡外出支前或在村出後勤的人家,沒達到上學年齡、三歲以上的小孩都可以送過來,集中進行照顧。這樣解除大家的後顧之憂了,大家的積極性不就提高了?”

王秋菊一聽,一拍大腿喊了起來:“好點子,好點子,俺怎麽沒想到呢!平時有事情時,俺都要一家家去叫,督促她們快一點。可是女人家務活多啊,不是刷鍋洗碗沒弄好,就是孩子纏著腿走不了。如果把老人安置好,把孩子統一管起來了,那女人的麻煩事不就少了嘛!”

說幹就幹,雷厲風行的王秋菊先是成立了“幫老組”,然後找人找房子,沒幾天又成立了“孩子房”。這兩項事情被王秋菊解決後,村子裏一下子就有二十七八個壯勞力報名參加了支前隊,樂得楊雲林合不攏嘴。

剛準備喘口氣,一個消息忽然傳到了雲林的耳朵裏——楊全英失蹤了。

雲林和文華正在院子裏修理一輛獨輪車,青山慌慌張張跑進來,氣喘籲籲地說:“雲林,楊全英跑了。俺到他家幾趟,都沒見到人。開始他老婆說他下地了,俺就信了。後來吃飯點去找他,還是不在,他老婆又說他趕集去了沒有回來。反正每次都有理由,俺懷疑他是跑了。”

大楊莊的人都知道,楊全英可以算得上個小人坯子。楊全英姊妹六人,上面五個全是姑娘,老幺的他從小就被家裏人疼著護著,大事小活不幹一點,雖然是三十多歲的壯年漢子,可是每次只要碰到支前出後勤的事情,一聽到風聲就躲到幾個出嫁的姐姐那裏去了。

青山說:“俺大致算了一下以前大家出後勤的工,多的已經做了一百多個,少的也有五六十個了,就他楊全英最少,只有十幾個工。”

“不會吧,前天開會他不還在嗎?”雲林不相信。

“是的,前天開會他在,可當時他就一言不發,大家都知道他好偷奸耍滑,德成叔還故意說他呢。”

雲林問:“說啥了?”

青山模仿當時德成叔說話的語調和神情說:“全英,你這次不能再不去了。細說起來,你這個人真是忘本透頂,你家世代是貧農,現在翻身翻過來了,倒把思想翻頑固了。人要飲水思源,老蔣不打倒,日子能過舒心嗎?哪個再後退,連祖宗三代都對不起了。”

“這些話楊全英當時全聽到了,羞得臉紅脖子粗的。”青山說。但沒有想到,楊全英抱定主意,隨別人怎麽說,死活就是不吭聲。“你有你的千條計,他有他的鐵心鎖。隨你們說去,真要他去支前,除非走起路來腳後跟朝前!”

果然,那天開完會回到家,楊全英和老婆悄悄商量決定,還和往常一樣去三十裏外的大姐家避一避。第二天一大早,天剛蒙蒙亮,楊全英就起來了,背個糞箕子,假裝出去拾糞,偷偷地溜出了村。三十來裏的路,他一路慌慌張張小跑不斷,生怕大楊莊的人追過來。

半晌午趕到大姐家,姐姐看到弟弟很高興,又是端水又是遞煙。小外甥看到他,快快樂樂跑到跟前,問:“舅舅,俺爺和俺爹他們都去支前了,你什麽時候去啊?”

外甥無心的一句話把楊全英問愣了,臉“唰”的一下變了色。他期期艾艾地說:“大人的事情,小娃娃別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