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1946年6月,抗日戰爭結束不到一年,盡管美國人在國共雙方之間斡旋調停,但蔣介石不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生死對手毛澤東所領導的共產黨逐漸做強做大,便悍然撕毀停戰協定,向各中共解放區大舉發動進攻,妄想剿滅中共於成長壯大之初。

蔣介石未曾想到,經過一年的廝殺較量,自己的長槍利炮居然不敵毛澤東的“小米加步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被對手一個接一個地打垮,被迫采取“全面防禦”策略。蔣介石使出渾身解數,力圖挽回頹勢。但事與願違,短短一年過去,國軍的“全面防禦”被解放軍全面瓦解,戰火很快蔓延至國統區。在解放軍連續攻城徇地的強大軍事壓力下,國民黨不得不采取所謂的“重點防禦”策略,即把主要兵力收縮集結於各重要戰略點線,構築堅強堡壘和工事,意圖擁城固守,以待時變。

作為戰略要地的徐州,是國共爭奪的焦點。1948年6月,蔣介石將“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改組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任命劉峙為總司令,杜聿明、李延年、馮治安、劉汝明、韓德勤、孫震等六人為副總司令,李樹正為參謀長。改組後的徐州“剿總”下轄七個兵團與三個“綏靖區”,另外,徐州“剿總”還可指揮調動駐紮在南京、蚌埠和徐州等地相當數量的空軍。

1948年下半年,情勢愈加危急。迫於無奈,蔣介石做出了僅守鄭州、濟南、徐州三大戰略要地的決定。為實現這個軍事部署,他采取各種措施補充兵力,重點加強這三地的力量。然而天違人願,時間進入9月,遼沈戰役剛剛打響,濟南即被解放軍攻破,守軍十萬余人被殲滅,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也被活捉。濟南失守不啻一個晴天霹靂,給了蔣介石當頭一棒,“重點防禦”計劃搖搖欲墜。蔣介石沒有死心,他把一切希望寄托於最後一搏,企圖依仗固若金湯的徐州—蚌埠防線徹底粉碎毛澤東由此渡江南下的“野心”。

古城徐州,地處江蘇、河南、山東和安徽四省交界,是隴海鐵路和津浦鐵路的樞紐,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流傳著“九裏山前古戰場,兒童拾得舊刀槍”的名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作為首都南京在淮河以北的最後一道安全屏障,國民黨在徐州周邊集結了大量兵力,構築了堅強的堡壘,準備拼死固守,防止解放軍由此向南渡過長江。正因如此,在蔣介石的作戰思路中,關鍵時刻徐州周邊的其他城市均可以放棄,但徐州萬萬不能失守,顯然他旨在以此為戰略要地,集中力量與解放軍決一雌雄。蔣介石決心一下,便將國民黨原鄭州指揮所取消,改為“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統一指揮鄭州—徐州—蚌埠一帶的所有機動兵力,準備與解放軍在此決一死戰。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把即將開始的生死決戰命名為“淮海戰役”,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則稱為“徐蚌會戰”。

雙方心裏都十分清楚,此戰不光關乎個人成敗,更將決定未來中國的走向,誰都輸不起。

濟南戰役結束後,由軍統改組的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已察覺到徐蚌大戰在即,局長毛人鳳便下令所有人員立即行動起來,對國民黨重要軍事機構和可能參戰的部隊實行全天候秘密監控,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嚴防國軍將領投共,二是堅決鏟除潛伏於政府和軍隊內部的中共臥底。毛人鳳制定好周密的方案,便向蔣介石進行了稟報,當即得到尚方寶劍:“如此兩類人員一經查實,可先斬後奏。”

決戰在即,蔣介石密令自己器重的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擬定了“對山東共軍攻擊計劃”,企圖集中徐州國民黨部隊主力,乘解放軍中野和華野東西分離之際,全力殲滅華野一部分主力,以提振日漸頹廢的國民黨部隊的士氣。

進入9月,“火爐”南京的天氣逐漸涼爽下來,白色雲朵在碧空中飄蕩,街衢邊的法國梧桐也染上了斑駁的色彩。不聞槍炮轟鳴,不見硝煙彌漫,這座即將面臨重大變遷的城市,仍保持著閱盡滄桑不形於色的氣度,顯得靜謐安詳。

月底的一天,一架飛機猶如撕裂平湖的小船,轟鳴著劃破金陵城湛藍的天空,穩穩降落在大校場機場。這是一架軍用專機,機身上閃爍著醒目的青天白日徽章。

一個身形瘦削的人從飛機上走了下來。此人身著筆挺的將軍服,頭戴嵌有青天白日徽章的軍帽,臉高高地仰起,沒有一絲笑容,透露出決絕而又肅殺的神情。走下專機者不是別人,正是國民黨部隊中將、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

汽車直接將他帶進了總統府。一個年輕的軍官已經等在門口,態度謙恭地為他拉開了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