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5頁)

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

反復研判兩種作戰方案之後,蔣介石和國防部長何應欽等人更傾向於實施第二個方案,即放棄徐州,向蚌埠撤退,堅守淮河,憑借淮河天然屏障阻止共軍南下。蔣介石的理由是,徐州雖為戰略要地,但易攻難守,距南京較遠,後方聯絡戰線過長,兵員糧彈補足困難,不如將主力退守淮河,以守為攻,勝算更大,這樣可以絕對確保南京外圍的安全。其他人不了解蔣介石,身邊的幾位心腹卻清楚蔣介石的心思。何應欽私下悄悄對顧祝同說:“委員長沒有說真心話,徐州南百余公裏的靈璧睢水一帶就是項羽被圍的垓下古戰場,他對此還是特別避諱的。”

對第二種方案,參謀總長顧祝同持有不同意見:“這樣做未嘗不可,只是從徐州撤防容易,再部署時一時半會並不能見成效,若共軍部隊也繼續追擊南下,並乘機在兩淮蘇皖等地進行滲透,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中原的屏障我們拱手相讓失去後,不但首都南京直接處於威脅之下,就連武漢三鎮也將會陷於暴露動搖之中……”

戰局未開,國民黨高層舉棋不定,思想不統一,已經錯失提前布局的良機,犯了兵家大忌。就這樣,紛紛攘攘進行一段時間的“研判”之後,大家為時局所迫,勉強認為徐州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絕不可自甘氣餒而輕易放棄,再加上杜聿明信誓旦旦的表態,讓眾人覺得勝算較大,蔣介石無奈決定采取第一套方案。

見最高軍事長官拍板第一種方案,作戰廳廳長郭如桂只好見風使舵:“既然共軍要攻打徐州,我覺得前期光亭以徐州為中心作攻防戰的計劃還是可行的。把兵力布置在徐州周邊,進退兩利。進可以機動地向濟南進攻,退可以防守徐蚌一線。”

蔣介石眼望郭如桂,最後說道:“你是作戰廳廳長,一定要輔助光亭做好具體方案,確保萬無一失。”

“是!”郭如桂起立,響亮地回答。

回到徐州,杜聿明立即召集邱清泉、李彌、黃百韜等將領開會,商討在各種情況下部隊的戰術戰法,眾人一致同意守備徐州,機動出擊的戰術,並決定於10月15日開始行動。

但是,戰場風雲瞬息萬變,遼沈戰役中,國民黨部隊節節敗退,急需一個得力的人去救火。15日早,前往東北督戰的蔣介石突然把杜聿明從徐州接走,派往東北戰場。杜聿明走後,“徐蚌會戰”的第一種方案不得不擱淺下來。但是被寄予厚望到達東北的杜聿明並未能挽回東北戰場的頹勢。10月30日,蔣介石眼睜睜看著東北廖耀湘兵團全軍覆滅,沈陽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之中,這才不得不慌忙從北平飛返南京……

南京國防部總參謀部。

幾個人圍在會議桌前,正在舉行一個緊急作戰會議。參會的有參謀總長顧祝同,參謀次長劉為章,作戰廳廳長郭如桂、副廳長許正春和作戰處長李炎華等。接到從北平返回南京途中蔣介石的指令,他們正在擬定一個新的“徐蚌會戰計劃”。

會議由作戰廳廳長郭如桂主持,他信心滿滿地說:“目前戰局對我們越來越不利,濟南戰役失敗了,東北戰場戰況也很糟,共軍猖狂至極,已經喊出了打什麽‘淮海戰役’的口號。據可靠消息,共軍華東野戰軍已經在向濟南以南集結並向徐州方向推進,我們必須做好應對的方案。現在請作戰處李炎華處長把初步制定的‘徐蚌會戰計劃’向大家介紹一下。”

李炎華走到懸掛著的軍事地圖前,杖指徐州蚌埠兩地之間說:“此計劃的核心要義是,將徐州‘剿總’所屬各兵團及‘綏靖區’各部隊主力移至淮河南岸蚌埠地區,占領陣地,以攻勢防禦擊退對方之攻擊,相機轉為攻勢,予以殲滅。”

接著,李炎華匯報起詳細的作戰方案。

“主要任務是以兵團之一部守備徐州、賈汪,掩護主力轉移,各部隊的行動分配是這樣的:新安鎮附近之第七兵團經五河、臨淮關附近轉進;徐州附近之第十三兵團、第三‘綏靖區’經褚蘭、固鎮向蚌埠轉進;徐州以西黃口、虞城附近之第二兵團經渦陽向懷遠附近轉進;柳河、商丘附近之第十六兵團及第四‘綏靖區’經蒙城向海河街、鳳台間地區轉進;總部及直屬部隊經津浦路向蚌埠轉進。各部隊到達目的地後應迅速占領陣地構築工事。”

李炎華說到這裏,郭如桂插話補充說道:“前一段,何部長召集大家開過一次會,大家有兩種思路並提出了兩個不同的方案:第一種是徐州‘剿總’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據點外,將所有隴海路上的城市放棄,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於徐州、蚌埠津浦路兩側地區,做攻勢防禦,與共軍決戰;第二種是退守淮河南岸,憑河川防禦,待共軍攻擊受挫時,機動轉為攻勢,擊破共軍。經反復研究,建議采取第一種方案。這次的徐蚌會戰計劃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