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無實質區別的三策(第3/3頁)

……

華朝肇建,通報各方——唯襄國不報,因為羯趙是大敵,根本就沒有商談和妥協的可能性——自然也有使節經漢中南下,抵達成都,求見氐主李雄。

使者此行有兩個目的,是一通報晉華禪代之事,二是奉勸李雄去帝號,用華朔。

李雄是在十六年前的晉惠帝永安元年稱成都王的,並定元為建興;兩年後的光熙元年,復在範長生的鼓動下踐天子位,國號“大成”,改元晏平。其族雄踞蜀地已久,想要他們當即束手歸降,那是很不現實的;就此恭奉華朔,卻仍割據一隅,也不便於日後平滅;所以第一步才諷李雄去帝號——天無二日,國無二君,你要還掛著天子名號,那連暫時性的和平都不可能維持啦。

想當年三國鼎立,諸葛亮之所以捏著鼻子承認了孫權僭號,那是因為有大敵曹魏在北。如今華朝勢強,又根本無需蜀地出兵助平羯趙,又怎麽可能容忍李雄繼稱帝號呢?

只有你先去帝號,並且廢止玉衡年號(晏平五年後改元玉衡,今為玉衡十年),改用華朝的靖德元年,明確主從之分,咱們下一步才有機會坐下來談,是戰是和,是收降是羈縻,給你們一個什麽樣的地位。

李雄此前即遣李班、任回領兵南下,去攻打降而復叛的越嶲太守李釗,前不久傳來消息,李釗戰敗而逃,漢嘉太守王載乃奉越巂、漢嘉二郡而降,至此益州徹底平定,也打開了進取寧州的通路。不過寧州偏遠,地勢復雜,道路險狹,任回乃建議勿輕進,先暫且退兵整頓,日後再謀進取。

而且冬天到了,農閑時節,說不定漢中周訪會發兵來攻,此際實不宜使主力久淹於南線啊。

李雄準其奏,但李班和任回還沒能回來,華使就抵達了成都。李雄召重臣們商議,其叔父、太傅李驤,以及兄長、太保李始都建議從命,去帝號,用正朔——左右不過一個虛名罷了,何必死抱著不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