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山道上的烏龜(第3/3頁)

劉央在陣後親自擂鼓,用鼓點來指揮甲騎挺進,隨即見到堡上羯兵開始慌亂起來,並且注意力全都被這不足兩百人的甲騎及扈從——山道寬度有限,自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把四百甲騎全都撒出去擺陣——所吸引,便命姚弋仲率輕兵踵跡而前,更以弓箭朝堡上拋射,嘗試壓制趙兵。

張熊眼看著這只“大烏龜”貌似絲毫無損地步步迫近,急命士卒挺長矛攢刺。當時的騎矛多為一丈八尺左右,故有“丈八蛇矛”之稱(蛇矛本指矛細而長,有若長蛇,還真不象後世所認為的那樣,要把矛頭鍛得跟金蛇劍似的),約等於後世的四米五。步兵用矛則最長有達到兩丈的,但基本上不可能超過後世的五米——矛若三過人身,必不堪用。只是這般長矛,於步兵中也只是用來結陣以抵禦騎兵沖鋒,真正普遍裝備,且能夠靈活捅刺的,往往還不如騎矛為長。

而且步兵矛普遍刃短而鈍,不能跟騎矛,尤其是裴該仿自鮮卑的“槊”相提並論,因此羯兵以長矛攢刺龜形陣,雖易中的,卻往往不能穿透木盾,至於尋隙而入,估計非矛術高手不能為。而且即便真刺透了,裏面人還有重甲哪……

外側甲騎即以騎矛還擊,雖然因為有堡壁的遮護,不易中敵,但仗著矛長且銳,一旦刺中,必然洞胸穿腹而死。

此時龜形陣已然接近了堡壘,而堡壘並不甚高——尤其當初晉人占據時即未完工,更未蓋頂,其實只是一圈土圍子罷了——羯兵勢必不能再以弓箭拋射。因此劉央於陣後鼓聲一變,原本遮頂的木盾便即翻轉了過來,露出裏面的執弩扈從,一頓羽矢朝斜上方直射而出。

一邊刺、一邊射、一邊繼續挺進,列陣在前以堵塞山道的羯兵根本難以阻遏,紛紛後退。隨即排於內側的那些短兵甲騎,便即棄盾殺出,突入堡中,或闊劍,或長刀,或鐵頭殳棒,所到處血肉橫飛,無不披靡。

龜形陣實在是走得太慢了,到了這個時候,姚弋仲率領數千步兵也已經跟到了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