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禦邊三策(第3/3頁)

因為你不管怎麽訓練,一名士兵只有真正見過血才有可能成長起來,光在後方哪怕練得力量如牛,正步踢出花來,也終究無用。裴該當年的徐州兵,是從剿滅境內塢堡武裝開始練起的,如此才能在北伐時獨當一面,“蓬山”兩營於陰溝水畔直面十倍之敵,固若山嶽,難以搖撼。

可是自從大荔之戰以後,部隊逐漸擴編、稀釋,新卒就很少能夠遭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了。平定雍州,進而攻掠秦州,正如裴該本人所說:“均有若遊山賞花,投石打鬧一般啊。”真正的一小撮頑敵,估計每支軍隊裏少量老兵就包打了,新卒只剩下搖旗呐喊和收割人頭的功用。長此而往,怎麽可能練得出來?反倒莫名地滋長了驕橫之氣。

因此陶侃建議,倘若出境築壘,那麽圍繞著工地必然會展開殊死的攻防戰,但是因為地形所限,雙方投入兵力都不可能多,大概也就數百人對陣廝殺罷了,即便戰敗,於大局無損。可以將後軍將士分批頂到前線去,用實戰打出他們的經驗和銳氣來,然後不等一支部隊殘破,就趕緊撤下來,換上生力軍。如此循環往復,相信不用半年時間,整個大司馬後軍都能夠殺成精銳之師。

而且大司馬後軍練完了,還有前軍哪,還有中軍哪,都可以拉上去實戰鍛煉嘛。劉曜如今撐死了三萬人,且是敗軍之卒,士氣既弱,又勇懦不齊,拼消耗他拼得過咱們嗎?則其回旋余地將會日狹,其力亦將日蹙,此消彼長,終有一日,不為外患。

裴該不禁鼓掌贊道:“陶君果然當世名將,此計大合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