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退敵

諸葛亮“空城計”之事,倒也並非小說家的向隅虛構,原出《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裴松之的疏,說郭沖曾言亮五事,其中之一就是那場“空城計”,除了諸葛孔明在城頭上撫彈瑤琴這一橋段外,與後來小說中所寫差相仿佛。當然啦,這事兒不老靠譜的,裴松之接下來就加以駁斥了,道理很簡單——諸葛亮一出祁山,對陣的是曹真、張郃,根本就沒有司馬懿什麽事兒嘛。

漢末三國,其實倒也真有“空城計”,主角是江夏守將文聘文仲業,反角是江東之主孫十萬。此外還有一場“空營計”,原理相同,主角是趙雲趙子龍,反角是曹操曹孟德——就是經過那一仗,才傳下來“一身是膽”的成語。

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孫權和曹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多疑多詐,所以才會上“空城”、“空營”這種當,倘若換個魯莽人,或者實誠人,大概這手虛招就無用了。故此郭沖編出“空城計”之事來褒美諸葛亮,才會把反角設定成司馬懿,結果被裴松之一眼就瞧出了破綻——若改成曹真或者張郃,估計就連普通聽眾都無法取信啦。

可是這回裴該面對的是支屈六,既魯莽,又實誠,加上曾經聽說過“彈琴退兵”的故事,所以略一猶豫,便即指揮大軍踏過吊橋,朝著城內洶湧殺來,還鼓舞士氣說:“殺進城去,擒獲裴該,準汝等屠掠,三日都不封刀!”

當下胡騎人人踴躍,個個爭先,塵沙揚處,便直入淮陰西門。可是當先幾騎進了門一瞧,對面還是一片城墻——原來這麽小一座城池,竟然也是建構了甕城的。

所謂“甕城”,就是在城門內外再加築一道城墻,呈方形或者半圓形——一般是半圓形,與原本的城墻、城門連通起來,從上面看仿佛甕口,故名甕城。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禦工事,不但攻方因此而必須打通兩道城門,而且在兩門之間,空間狹窄,難以容納大眾,也方便守方於城墻上射箭加以殺傷。

不過一般的甕城都建構在城門外側,所以遠遠的一瞧就能知道——城門位置凸出來一塊啊——只有極少數甕城構築在城門內側,必須打破城門,才能發現。而且就理論上來說,象淮陰這種小城,一般是不建甕城的,因為實在太費工了。

然而祖逖很不放心裴該、卞壸的軍事能力,生怕自己一走之後,一旦遇警,淮陰將不可守。淮陰丟掉還則罷了,邗東的屯墾地可是他在立足兗、豫之前,最重要的糧秣來源,一旦縣城傾危,屯墾地很難不受波及啊。

在原本的歷史上,祖士稚就壓根兒沒想在徐州留下什麽後方根據、糧草基地,照樣毫不畏縮地一頭向西方撞去;但歷史已然改變了,基地既然立了起來,那誰也不舍得輕易放棄。故此對於淮陰的城防,祖逖花費了相當大的心思,外有城壕、羊馬墻,內部也特意建造起了甕城來。

且說胡騎沖入淮陰西門,遠遠地瞧見了甕城,眾人心中都不禁“咯噔”一下。因為甕城的城門是關閉的,想要破門而入,必經一場流血廝殺,但與外側的城門不同,甕城門前,城墻呈全包圍狀態,理論上守城的士卒可以全方位三百六十度地朝下放箭,真正防不勝防。還要繼續往裏沖嗎?第一撥闖進去的,喪命的機率可實在太大啦。

當先數騎這麽一猶豫,速度便不由自主地放緩了下來,後面的胡騎撞將上來,隊列多少有些混亂。就在這個時候,最先沖進甕城的幾匹戰馬突然長聲嘶鳴,隨即側身翻倒,把馬上騎士全都給掀落塵埃。

隨即四面城墻上發一聲喊,無數旌旗豎立起來,亂箭如雨而下。倒地的幾名胡卒當場被射得如同刺猬一般……

倒幸虧支屈六沒有沖在最前面,見狀不禁大吃一驚,他心說:“怪不得裴先生敢於弄險,原來是將計就計,果有埋伏!想想也是啊,我聽過諸葛亮‘空城計’的故事,那便是他講授的呀,他自己怎可能不記得?”想到這裏,不禁毛骨悚然,趕緊下令:“撤,快撤!”

正在朝前急沖的騎兵想要在狹窄之處勒停坐騎,繼而轉換方向,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都是身經百戰、弓馬嫻熟的銳卒,混亂了一陣,絕大多數還是都撤出了城門洞。支屈六耳畔聽得“吱啞”聲響,貌似是絞盤轉動,想要扯起吊橋……他急忙奮力鞭策,縱馬沖上了吊橋,“啪啪啪”馬蹄聲響,終於順利地沖出了生天。

裴該在城上扶堞而望,不禁“哈哈”大笑,一揚手中竹杖:“支將軍何去之急也?”

……

那麽裴該果然在城中預先設下了埋伏嗎?怎麽可能……

一則城內只剩下了陸衍“蓬山營”不到五百人,才剛敗逃進城的“厲風”、“劫火”二營兵全都跑得筋骨酸軟,外加組織散亂,根本就不堪用;二則裴該此番出征,壓根兒就沒想過會敗得這麽慘,所以也沒有特意留下什麽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