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誰都會有那麽一天,人生終點站(第2/6頁)

按照儒家禮法之規定,“大斂”通常是在“小斂”的次日早晨。據說這樣死者就可以獲得新生。如果死者屍體三天之內未能大斂入棺,那麽就不可能再生了。在中國古代,甚至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存在靈魂不滅的思想。隨著這種觀念的發展,人們自然會想出各種辦法為死者的“未來”作出安排,葬禮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因此,人們普遍相信,通過葬禮,生者就會將死者的靈魂送入到了另外的世界。也就是說,喪禮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生命的轉換和延續,讓死者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二、葬禮,讓逝者“入土為安”

葬禮是喪葬禮儀的後期過程。按照中國古代的禮法,天子七月、諸侯五月、大夫三月、士一月而葬,這是先秦以來對統治階級下葬時間的界定。到了宋朝,下葬期限似乎並未因身份地位而作明確的等級區分。宋朝政府以法令形式對喪葬時間作了相應的規定,幾乎所有死者都要求在三個月內下葬。

葬禮之中,“蔔宅兆、葬日”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也是宋朝民間最受重視的民俗事項之一。

所謂“蔔宅兆、葬日”,就是選擇墓地和下葬的時日,這些在宋朝都是由“葬師”來完成。事實上,中國古代盛行風水之術,宋朝自然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葬師”逐漸成為一種職業。這些人專門為他人看風水。他們主要依據墓地、宅地的地勢及方位、周邊環境來決定墓地的具體位置。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宋朝還出現了非常專業的書籍——“葬書”。顯而易見,“葬書”是眾多風水師長期研究這門學問的結果,是他們對這個行業普遍規律的認識,同時也是“葬師”們學習技能的教材,更是他們“蔔宅”的基本依據。

宋朝民間通常是根據“葬師”的意見來決定死者下葬的年月日時。但是,葬書有著各種不同的版本,因而每個葬師都會對墓地見仁見智,不同的葬師得出的結論往往不盡相同。而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是趨吉避兇,自然會對墓塋位置作出“最佳”選擇,以利於子孫的未來。從現在咱們的科學角度看,這種見解完全是迷信的,經不起科學的檢驗。然而,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現象,絕大多數宋朝人似乎深信不疑,其必然結果就是延誤下葬的時間。

盡管宋朝盛行風水之學,但並非所有宋人都相信這些東西。不少士大夫甚至還著書立說,質疑或批判陰陽風水理論,尤其在喪葬禮儀方面。以司馬光為例,他在《家範》和《葬論》中多次批判說,陰陽與風水學說自相矛盾,而世人既信陰陽之學,又信風水之術,實在是愚蠢之極。在他看來,殯葬與後人的貴賤貧富壽夭無關。平心而論宋朝風水之術大行其道,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至少是人們希望通過殯葬這種形式來求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雖然這些願望僅僅是鏡花水月,但卻能使人得到莫大的心理安慰。總體說來,這種迷信的學說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其負面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在選定墓地後就開始挖墓穴,宋朝大體上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垂直開挖,然後直接將棺材納入其中;另一種是從墳墓側面挖出一條巷道,然後挖墓室,最後將棺材推入墓穴。

在下葬之前,還要準備好“碑志”“明器”等物件。“志”要較為詳細地敘述死者的生平、家族等內容。所謂“明器”,簡單說就是隨葬物品。宋朝通常是用木料雕刻成日常生活用品,或是人物形象,放入墓室中,試圖使死者能在陰間享受到同人間一樣的生活。

接下來是“啟殯”。宋朝通常是在下葬的前一天舉行“啟殯”儀式。這一活動一般由主持葬禮之人負責,必須選擇吉時。在此之前,死者的五服親屬集中到棺材前痛哭志哀。主持者連呼三聲“謹以吉辰啟殯”,大概是因為要進來不少陌生男性,因而在場的婦女全部退出,男性親屬則無須回避,眾人便將棺材從屋內擡到靈堂。

次日“出殯”。出殯之前,先將下葬所用之物依照順序排列,最後是裝屍體的棺材。送葬的親屬、賓客依次排在棺材後面。在途中、墓地還會有相應的民俗活動。

中國人在喪葬之禮上,講究入土為安,下葬儀式結束,死者的一生才算真正結束。

第2章 觀念,居然如此超前|火葬

一、觀念因佛教而變

入土為安的喪葬觀念,在咱們古代是絕對的主流。現代社會已經普遍實行火葬,並且認為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在古代,這遠遠不是能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即使如此,宋朝卻已經出現了火葬的趨勢,千年之前的人們居然有如此超前的觀念,著實讓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