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誰都會有那麽一天,人生終點站(第4/6頁)

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極力倡導土葬,其目的就是通過儒家倡導的貴賤有別的喪葬禮制來維持等級制度,實現長治久安。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極為發達的巔峰時代,造就了一大批富裕商人。儒家等級森嚴的喪葬禮制,使富而不貴的人家想在喪葬上鋪張、風光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但佛教的火葬卻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只要喪家有錢,不僅可以在火葬儀式上大大方方地講求排場而不會背上奢侈的罪名,而且還可以博得“孝”的美名,揚名於世。於是,用盛大的佛教齋會、水陸道場來表白“孝心”,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流風習俗。

宋朝火葬的盛行,也開創了元明清三代的火葬風氣,並使它最終成為中國民族傳統葬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宋朝以後,火葬雖然受到了元明清三朝統治者的嚴厲禁止,使它不能在宋朝的基礎上獲得突破性的進展而廣泛普及於整個社會,但這種省錢、省時、省地的喪葬方式卻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因此,咱們可以暫且不管儒家和佛教的喪葬觀念之爭,僅僅從科學與文明的角度,咱們也知道,宋朝在中國古代喪葬文明上,開拓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局面。

第3章 禮節,皇帝都得照辦|吊慰

一、吊慰,論情感更遵禮制

人生難免面對生離死別。在宋朝,您肯定也會結識不少朋友,男女老少各色人等自然都有,很難說不會有一位朋友不幸離開人世。您除了難過哀傷之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吊慰。

吊慰,俗稱“吊喪”,又稱“吊唁”,是指死者的親朋好友獲悉死訊後,前往死者家中祭奠死者、慰問生者,即所謂“吊,問終也”“唁,吊生也”。

宋朝的上層社會,對吊唁禮儀規定的非常嚴格,即使是皇帝,也得照辦無誤。

如果死者為高官貴族,或功勛卓著,或與皇帝有故舊,皇帝就會親臨祭奠,時稱“車駕臨奠”。車駕臨奠的時間一般在得知訃告的當日或次日。宰相、樞密、宣徽使、參知政事、樞密副使、駙馬都尉薨,都會享受車駕臨奠的待遇。比如魯國公曾公亮卒後,宋神宗就曾親臨祭奠。

若死者身份特別尊貴,皇帝會攜皇後、皇太後等一同前往。馬軍副都指揮使、定國軍節度觀察留後曹琮喪禮中,宋仁宗攜皇後前往吊唁。司馬光的喪禮中,宋哲宗則攜太皇太後親臨祭奠。

車駕臨奠的具體禮儀是:孝子出門迎接,遠遠看到皇帝車駕就要哭;然後請皇帝進門,女眷在中門之內哭;皇帝進門後在柩前面向西哭,禦藥酹酒奠祭。

按照禮制,有的品官本應享受車駕臨奠禮遇,但其去世時皇帝因故不能親臨祭奠,則會派遣專人臨奠吊祭。彰德節度使、兼侍中王貽永去世時,宋仁宗病體初愈不能親臨,便下詔命令“二府、宗室往奠”。

按照禮制,有的品官不應享受臨奠禮遇,當這些品官去世時,皇帝對於其中少數特別賞識者,也會派遣專人臨奠,以示嘉獎。馮拯卒後,宋仁宗派入內都知(官職名)藍繼宗前往祭奠。

如果某些官員有功於國,或與皇帝交情比較好,即使官品較低,皇帝也可能臨奠。宋仁宗也曾特意親臨司空致仕章得象的喪禮祭奠;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郭贄的喪葬典禮中,宋真宗因為與郭贄的交情前往祭奠。

在勛戚重臣的喪事上,除了皇帝親自臨奠和派遣專人臨奠外,還有一種召集、派遣宗室或官員集體吊喪的情況,稱為“會喪”。“會喪”是一種極高規格的禮遇,只有重臣、密戚才有可能享受此等殊榮。宋太祖母親杜太後的兄弟杜審進的喪禮中,宗室、官員便一起前往祭奠。

那麽,如果是皇帝、皇後去世了呢?那就要實行“臨禮”了。在皇室喪葬典禮中,群臣進宮哭吊皇帝、皇後,時稱“臨”。這種“臨禮”貫穿於喪葬典禮的整個過程,群臣必須在規定時間和規定地點哭吊死去的帝、後。

皇帝、皇後去世後,從聞喪到小祥(死後十二日)期間,文武百官每天早晚兩次到宮庭哭臨;小祥後到外朝禫除(死後二十七日)期間,每天只需朝臨一次。入臨之時,文武百官還要進名奉慰新帝和皇太後。

在宋朝,有的皇帝還行有一種比較特殊的“逢七入臨”的臨禮,即自死後的二七日或三七日算起,每隔七天群臣都要入宮哭吊皇帝,直至第四十九天的七七日為止。皇太後、皇後喪葬典禮中則不見逢七入臨的記載。逢七入臨可能源於民間的“七七追薦”風俗。

在皇室喪葬典禮中,還有外夷入吊之禮,這是宋朝“喪葬外交”的另一種形式。宋朝皇帝、皇太後、皇後去世後,契丹、西夏、金國等派遣使者前來吊祭並慰問。事後宋朝也要派人前往來京吊慰的國家表示感謝,因而增設了“奉使報謝使”一職。如宋孝宗去世後,宋光宗先派薛叔似赴金告哀,後又遣林季友出使金國報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