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自作(第3/4頁)

等解禎期坐定,朱瞻基才又說道:“自十三年到現在,我認識你也已經六年了。這六年間,中平你在大部分時候,還是很讓孤滿意的。不過,在處事方面,因你經歷太少,經驗不足,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加強。”

因為沒有其他人在,解縉插話說道:“殿下,中平心高氣傲,少不經事,實乃老臣教導無方。”

朱瞻基回頭看了他一眼,忍不住哈哈笑道:“還不如說是家學淵源吧!”

這一下輪到解縉大囧了,說實話,解禎期在很多方面,比他這個叔叔其實還做的好一些。

論書生意氣,沒有誰能比得上解縉。他幸運在給朱瞻基當了老師,要不然,早就被埋在雪堆裏凍死了。

朱瞻基也不忍見解縉發窘,又說道:“在孤的計劃裏,你解禎期才高絕倫,是做學問的人才。今後的大明將會進入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期,不能讓百姓生活好過了,物質文明起來了,精神文明卻落後了。”

第二期的報紙,就刊登了朱瞻基讓解縉撰寫的《論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還引發了不小的轟動。

大明在精神文明方面,現在絕對是走在世界所有國家的前面。甚至可以這樣說,如今的世界,也就只有大明這個國家,是真正的文明國家。

所以,朱瞻基要求現在的大明,要盡力發展物質文明,讓老百姓的生活好過起來。

也是因為這一點,現在的儒家才積極起來,改良儒家,讓儒家思想跟上現在大明發展的步伐。

解禎期對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分別,是非常清楚的。他自認在如今的大明,也沒有多少人能比他對這些理論更加熟悉。

從永樂十三年,解縉被貶諦,解縉就一直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進行各種理論研究。

解禎期作為解縉的侄兒,總是能第一時間了解到這些。朱瞻基交給他的推廣學問的任務,他既然要推廣,當然也需要自己先研究透徹。

他自傲,是因為他有自傲的基礎。但是,這次正春風得意的時候,聽到朱瞻基對他的評語,他才突然之間醒悟過來,自己一直有些重理論,輕處政。

理論知識固然別人比不上他,但是在實際處事的經驗上,他遠遠不足。

聽到朱瞻基的話,他沉吟了一下說道:“殿下,你說過,大明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精神文明,一條是物質文明。小臣自認如今理論已略有所得,卻因為始終不曾下到民間,所以對處事略有不足。故此,才想著能下到民間,切切實實地做一些事,增加自己的經驗。”

“你的想法是好的,唐宋之時,進士都需要先去縣治歷練一番,到了大明,因為人才短缺,所以進士基本上都是直接授官,貢士經過吏部培訓,也直接當官了。

但是許多官員,連麥子,韭菜都分不清楚,如何能當好官?他們只能依靠小吏,造成人才的極大浪費。

而且,大部分官員崇尚清貴虛職,輕視職官,認為能做事的官員是粗俗的。這是孤一定要改變過來的。

不過,身為狀元,卻自請外放海外,這是在有些驚世駭俗了。孤有一個疑惑,為什麽是呂宋?”

解禎期正容說道:“這也是小臣經過深思熟慮過的,才選了呂宋。首先,呂宋沒有世家大族的幹擾,除了土人,就是福建一帶遷徙過去的百姓。沒有世家大族牽絆,政令得以暢通。

許柴佬現在被提拔為布政使,但是因為他不過是從一商販躍遷布政使,許多官員並不願意前往呂宋任職。小臣前幾年與許柴佬相識,知道此人雖然出身微末,卻是想做一番事業的。

去年小臣也見過許柴佬幾次,在京城他備受冷落,頗不得志。他對小臣頗為重視。小臣前往,自然能受他重用。

跟在他的身邊,小臣也能向他這種草根崛起的豪傑後面學習到小臣身上缺乏的東西。”

朱瞻基這才滿意地說道:“不過,能看清別人容易,能看清自己卻很難。你什麽都好,就是缺了一些磨難,如果沉下心來,融入到百姓之間,不出三年,孤就能得一良臣。”

只要解禎期對他沒有怨憤,這就足夠了,解家這面士林的大旗,暫時不能倒。

相比之下,解禎期到底能不能當一個好官,反倒不重要,看他造化。

解禎期驚喜道:“殿下同意了?”

朱瞻基笑道:“如今的翰林被稱作儲相,可選出來的官員,大部分都是不知民間疾苦之人。孤早就有心改變,只是時機還沒有成熟,你也算是走在其他人前面了。”

朱瞻基還是太孫,不是皇帝,所以一些政策性的改變,還不能由著性子來。

等他上位以後,肯定會進行朝廷各部門的改組,還有官員提拔程序。

今後的大明,不管是言官,事官,職官,沒有具體的處政經驗,一律不得提拔。那些依靠師爺,幕僚做事的官員,今後都要一一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