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羅馬帝國衰亡史》內容概要及評述

《羅馬帝國衰亡史》全書的主旨,在於提綱挈領說明羅馬帝國1300年的衰亡過程,至於衰亡的原因,就公元4世紀羅馬歷史家馬塞利努斯的說法,是傳統的絕滅和道德的淪亡,也是喪失共和國精神的必然後果。還有就是公元5世紀的希臘歷史家佐西穆斯的論點:羅馬衰亡的原因在於棄絕傳統神明,接受基督教義。聖奧古斯丁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在羅馬陷落之後所寫的《上帝之城》裏提到:

羅馬人在歷史上建立功業,備受贊譽,而他們的子孫已完全墮落,成為祖先光榮的大敵。羅馬由先祖創造,辛勤經營,趨於雄偉壯麗,可是他們的子孫使羅馬在未陷落前,比陷落後更醜惡。在羅馬的廢墟中,我們看見滿地坍塌的大理石;但羅馬人的生活中,我們不僅看到物質崩潰,也看到道德、精神和尊嚴的淪亡。他們心中燃燒的奢欲,比焚毀他們家園的大火更為致命可怕。

吉本的論點倒是綜合這幾位歷史家的說法,所以他特別指出:

那個時代的人士,要想從安逸享樂的環境中,發覺潛在的衰敗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長久以來天下太平無事,加上統一的羅馬政府,慢慢給帝國注入一種毒素,使之喪失原有的活力。人們的心智逐漸降到同一水平,天才的火花熄滅,就連尚武精神也消失無遺……要是我們能夠體會委婉的比喻,就會知道人類就古代的標準而言已日趨矮化。事實上羅馬世界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兇狠的巨漢破門而入,才會改善這個矮小的品種。他們重新恢復大丈夫氣概的自由精神,歷經10個世紀的變革,藝術和科學才得以茁壯成長。

從這裏我們知道,一個偉大的文明國家之所以滅亡並非因為外力的摧毀,而是內部的腐蝕,所以羅馬帝國衰亡的基本原因,在於人口的減少、風氣的敗壞、階級的鬥爭、商業的敗落、專制的政體、繁重的稅賦和連年的戰爭。但是因為有羅馬帝國的衰亡,才有歐洲民族國家的出現,這兩者之間,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其次談到全書的結構,吉本雖然在1764年決定要寫羅馬史,但一切還停留在思考層面,等到1770年父親死後,自己從國民軍退役,才有充分的時間來從事這一艱巨的工作。後來他在自傳裏提到撰寫第一卷的狀況,開始時只是最初的構想,甚至連全書的名稱、陳述的範圍、寫作的深度、各章的區分和資料的運用,都沒有著落,只有暗中摸索,點點滴滴累積而成。等到完成第一卷以後,他在序言裏提到,要將羅馬帝國的衰亡過程,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0年至476年,即馬可·安東尼去世至西羅馬帝國滅亡為止;第二階段為527年至800年,查士丁尼復興東羅馬帝國到查理大帝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第三階段為9世紀初東羅馬的恢復國勢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為土耳其人攻陷為止。

但在完成全書六卷後,很明顯地看出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卷涵蓋的時間與第一階段相同,約為300年,而後三卷則包括他在序言所提的第二和第三兩個階段,涵蓋的時間將近1000年。尤其第四卷的時間不過百余年,與前三卷概等;到第五卷和第六卷自希拉克略王朝建立,直到東羅馬的滅亡,則包括800年的時間,重大事件與前四卷相比,則占的篇幅較小,記述也較為簡單,但是有許多最膾炙人口的章節,像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政教之爭、伊斯蘭教的興起和對外征戰、十字軍東征、羅馬法律的演進等,比前部毫不遜色,尤其最後描述君士坦丁堡被圍及陷落的生動情節,讓人低首沉思有不勝唏噓之感。

全書的主題可以分為三個重點:第一是文明社會,也就是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綜合研究,可以細分為帝國的擴張與防衛、元老院和皇帝權力之爭、軍人幹政、自由權利、經濟問題等項目;第二是蠻族入侵,包括蠻族之區分、入侵的方式和時程、重大戰爭的影響等項目;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討論基督教的建立、發展的過程、異端和分裂、政教爭執、伊斯蘭教興起和十字軍東征等。

回顧羅馬歷史,皇帝的好善為惡都趨向極端,共和國滅亡後,奧古斯都之後的幾位皇帝,像提比略的睚眥必報、卡利古拉的狂暴殺戮、克勞狄的萎靡軟弱、尼祿的放蕩殘酷、維特裏烏斯的縱欲逸行和圖密善的怯懦無情,在他們統治下,羅馬人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無法逃脫壓迫者的魔掌,所以他特別提到君主專制的可怕,令人不寒而栗:

當時的羅馬帝國則不然,全世界都在它控制下,要是帝國落入一個人手中,那麽對他的仇敵而言,整個世界就成了堅固而恐怖的監獄。在帝國專制統治下的奴隸,不管是拖曳著鍍金的鎖鏈在羅馬的元老院受到判決,或是被終身放逐於塞裏法斯島的荒巖或多瑙河冰凍的沿岸,都只有在絕望中靜待最終命運的降臨。反抗只是自尋死路,也無處可以逃亡。四周被一片汪洋大海和廣闊的陸地包圍,在橫越時,就會被發現並捉回,最後還是會被解送到憤怒的主子面前。即使逃離邊界,焦急的眼睛所看到的除了遼闊的海洋、荒蕪的沙漠和帶著敵意的蠻族外,別無其他。這些蠻族不但態度粗暴,而且言語不通,他們的國王也很高興犧牲一個討厭的逃犯,來換取皇帝的保護。所以,西塞羅對被放逐的馬塞盧斯說道:“不管你在哪裏,記住,你還是在羅馬暴君的勢力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