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羅馬殘破和衰敗最主要的4個因素

我展開辛勤的工作進行深入的探討,發現羅馬的毀滅出於4個主要因素,在1000多年的時間內持續產生破壞的作用,分別是時間和自然界力量造成的損毀、蠻族和基督徒敵意的攻擊行動、建材的使用與濫用、羅馬人內部派系的紛爭和傾軋。

(一)時間和自然界力量造成的損毀

人類運用技藝建造的紀念物,遠比短暫的人生更長久,然而這些紀念物如同萬物之靈,是如此的脆弱,終究會滅亡消失。相較於歲月無窮的時間之流,凡人的生命和工作同樣如白駒過隙。不管怎麽說,對於一座簡單而堅固的建築物,還是很難測定其存在的期限。金字塔[442]是古代的奇觀,引起世人的好奇,如同秋天的落葉飄向極其龐大的墳墓,100個世代已經流逝,等到法老王、托勒密、愷撒和哈裏發都已絕滅以後,金字塔仍舊巍然聳立在尼羅河畔。由各種不同的部分組成的物體,更容易受到損害和腐蝕,無聲流逝的時間在颶風、地震、大火和洪水的影響下對事物的侵蝕變得更加迅速。空氣和大地毫無疑問曾經產生過強烈的顫動,使得羅馬的高聳塔樓被連根掀起。偉大的七山並不是位於地球的斷層之上,這座城市不像安條克、裏斯本和利馬所坐落的地帶,經常受到大自然抽搐帶來的浩劫,轉瞬之間能將多少世代的成果化為灰燼。

火是關系到生存與死亡最強大的力量,一場災禍可能由於人類有意或一時疏忽而引發和傳播。羅馬編年史的每個時期都有火災一再發生的記錄。尼祿在位時期發生了一場令人終生難忘的大火,起因可以歸於他的罪行或不幸,火勢雖然不會一直保持猛烈的程度,但還是持續燃燒了6天之久,也有人說是長達9天。[443]彎曲的街道上面擠滿不計其數的房屋,不斷為大火提供所需的燃料,等到全部燒完,火焰熄滅之後,全城14個區部之中只有4個完好如初,3個區部被夷為空無一物的平地,其余7個區部只有大建築物留下冒煙的斷壁殘垣。帝國正處於春秋鼎盛的時期,城市很快像浴火的鳳凰一樣從灰燼中以嶄新的形象出現,然而老年人回憶昔日的年華,難免要嘆息那無可挽回的損失,比如希臘的藝術、各國的戰利品、原始或傳說的古代紀念物。

處於災難頻仍和社會混亂的年代裏,每一種傷害都會帶來致命的後果,每一次破壞都是無法復原的損失,這些損毀不可能靠政府的公開關懷加以整修,或是私人的利害關系積極重建。然而我們可以提出兩點理由,說明火災對興旺的城市比起沒落的城市,會可以產生更大的破壞作用。

其一,磚瓦、木料、金屬這些易燃的材料首先熔化或燒毀,但是火焰對於沒有裝飾品空無一物的墻壁,以及厚重的拱門,便不能產生任何損害或作用。

其二,在平民百姓的居住區中,一粒小火花很容易釀成一場大火,等到一般的房屋被吞噬以後,比較大型的建築物通常能夠抵禦或是逃脫火災的侵害,像是很多孤獨的島嶼就更為安全。

羅馬所處的位置經常遭受洪水的災害,包括台伯河在內,沿著亞平寧山脈兩側的河流都有不規則而且距離很短的河道,它們在炎熱的夏季則成為很淺的小溪,但是到了春季或冬季,由於降雨或積雪融化,水面暴漲成為奔騰的急流。當水流被海上吹來的逆風阻攔,原來的河床不足以接納新增水量時,上漲的洪流便會漫過堤岸,在無法控制或人為阻擋的狀況下,流向鄰近地區的平原和城市。就在第一次布匿戰爭獲得勝利之後,台伯河因為天降大雨而水勢暴漲,無論是時間之長還是受災面積之廣都是前所未見,洪流沖毀所有位於羅馬山丘下的建築物。由於所處的地面狀況不同,不同的受災方式還是會產生類似的損害效果。建築物可能被突如其來的激流沖走,或者因長時期浸泡在洪水裏而瓦解和倒塌。奧古斯都在位期間同樣的災禍一再發生,失去控制的河流沖毀岸邊的皇宮和廟宇。皇帝費盡力氣疏浚並且加寬被倒塌房屋阻塞的河床之後,他的繼承人雖然提高警覺,但還是沿用原來的計劃對付舊有的危機。

台伯河河道或者一些支流改用新渠道排洪的計劃,長久以來遭到迷信人士和地方利益團體的反對,[444]可能產生的效益不足以補償所花費的勞力和金錢,何況這項工程拖延過久,也無法達成盡善盡美的要求。人類在征服任性而為的大自然極其艱難的過程中,河流受到控制是最偉大和最重要的勝利。[445]要是在大有為政府的統治之下,台伯河都還能毫無忌憚地肆虐,那麽等到西部帝國滅亡之後,還有誰能抵擋或列舉這座城市所面臨的災害呢?最後還是災難的本身找出了治理水災的辦法,垃圾和山上沖刷下來的泥土堆積,使得羅馬平原比起古代要增高14到15英尺,現在的城市較不容易受到那條河流的侵犯。[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