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維提吉斯率軍圍攻羅馬和貝利薩留的出擊(537 A.D.)(第2/2頁)

貝利薩留整建或修復羅馬的城墻,有的地方還可以分辨出古老建築物的材質。[266]整個城區的防衛工事完成,只有平西安門和弗拉米尼亞門之間那道裂口現在仍舊存在,根據哥特人和羅馬人的看法,徒聖彼得會對其進行有效的護衛。[267]城墻上面的雉堞和城垛,形狀都被砌成尖銳的角度,有一道深而寬的塹壕保護防壁的基礎,位於城墻步道上面的弓箭手,獲得各種投射機具的支援。弩炮是一種大型的十字弓,能夠射出短而重的箭矢;石弩又稱野驢,運用投石器原理可以將巨大的石塊或彈頭投到遠處。[268]一條鐵鏈從台伯河上橫拉過去,供水渠道的拱橋形成最好的阻絕工事。哈德良的堤壩也是他的墳墓[269],經過改建,第一次被當作城堡使用。這座古老的建築物裏安葬著安東尼的骨灰,圓形的塔樓從方形的基礎上面升起,表面是白色帕羅斯大理石,裝飾著神明和英雄的雕像。熱愛藝術的人士得知此事一定會嘆息,普拉克西特勒斯或利西波斯[270]的作品,從高聳的基座上被拖曳下來,被當成石塊砸在壕溝裏的圍攻敵人頭上。[271]貝利薩留指派部將防守每一座城門,下達明智而嚴格的指示,不論何處發生緊急狀況,只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信任他們的將領會保護羅馬的安全。

哥特人強大的兵力不足以圍困整個龐大的城市,在14個城門中,從普林尼斯廷大道到弗拉米尼亞大道的7個城門,受到敵人的包圍攻擊。維提吉斯把他的部隊分駐6個營地,每個營地都用一道塹壕和防壁來加強防禦的力量。台伯河靠近圖斯坎這邊的河岸,在梵蒂岡原野或是原來賽車場的地點,哥特人安置第6個營地,主要目標是用來控制米爾維亞橋以及台伯河的水道。他們帶著虔誠的態度趨近相鄰的聖彼得大教堂,身為基督徒的敵軍在整個圍城期間,對使徒的門楣極為尊敬,從未侵犯。在過去羅馬戰無不勝的時代,只要是奉行元老院敕令進行遠地的征服,執政官會公開宣布進入戰爭狀態,以莊嚴的儀式打開雅努斯[272]神廟的大門,現在是內戰就認為沒有必要,而且新興宗教的建立取代了原有的儀式。但是雅努斯的青銅廟宇仍然矗立在羅馬廣場之上,神殿的規模只能容納神祇的雕像,雕像完全比照人類的造型,只有5肘尺高,但是有兩個面孔,分別對著東方和西方。雙重大門全是青銅打造,生銹的鉸鏈即使再用力也無法打開殿門,從這裏泄露出可恥的秘密,羅馬人仍然遵奉祖先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