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維提吉斯率軍圍攻羅馬和貝利薩留的出擊(537 A.D.)

頭幾天正好是古代的農神節,大家相互祝賀,舉行公眾的盛會。正統教會的信徒在沒有敵手的狀況下,準備慶祝即將來臨的基督生日。羅馬人在與這位英雄親切的談話中,見識到他所具備的美德,在歷史上他們的祖先身上倒是常見。貝利薩留接待聖彼得的繼承人時所表現出的尊敬態度,使大家受到很大的啟示。他在戰爭中還能保證嚴格的紀律,使大家能安享寧靜和公正的福分。羅馬人頌揚他的部隊能夠迅速獲得勝利,占領鄰近的地區,最遠到達納爾尼、佩魯西亞和斯波萊托。[260]元老院、教士和不諳戰陣的民眾立刻就知道,貝利薩留馬上就要進行圍攻作戰,對抗哥特國家的龐大的軍事力量。維提吉斯的計劃在整個冬季推動得非常努力而且成效顯著。哥特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從農村地區以及遠處的駐軍中,紛紛來到拉文納集結。在派遣一支軍隊前往拯救達爾馬提亞以後,還有15萬戰鬥人員在皇室的旗幟下作戰。

哥特國王按照手下的階級和功勛,分配馬匹和武器,贈送貴重的禮物,給予慷慨的承諾。他沿著弗拉米尼亞大道前進,對於佩魯西亞和斯波萊托不予理會,認為圍攻根本沒有必要,納爾尼難以攻破的山巖更是會讓進攻變得白費功夫,哥特人的軍隊到達離羅馬僅2英裏的米爾維亞橋橋頭才停下來。狹窄的通道處修建有一座高塔被用來加強防禦的力量,在貝利薩留的計算中,這座橋的守備力量至少可以阻止敵人20天,事實上這是構建另外一座橋梁的時間,如果敵人打定主意要從這座橋梁突破,那還會浪費更多的時間。但實際的戰鬥中,守塔的士兵極為驚懼,不是逃走就是開溜,使他的願望無法達成,讓他陷入被圍攻的危險中。羅馬將領率領1000名騎兵從弗拉米尼亞門沖殺出去,更顯得這個優勢位置的重要,能夠俯瞰整個蠻族的營地。當他認為敵軍仍舊位於台伯河的另一岸時,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無數騎兵隊伍的包圍攻擊之中。意大利的命運與他存亡相依,投敵者指出他顯眼的坐騎,在那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他騎著一匹白面頰的棗色馬[261],於是到處聽到叫聲:“瞄準那匹棗色馬!”每張拉彎的弓,每根抓在手裏的標槍,全部對著最重要的目標投射。數以千計的人員在復誦和遵從這個命令,甚至連真正的動機都搞不清楚。那些更為勇敢的蠻族迎上前來用劍和矛進行肉搏戰鬥,一個敵人的贊許讓維桑杜斯死得光榮,他是掌旗官[262],一直戰鬥在最前列的位置,最後身披13處傷口,或許是因死在貝利薩留手裏而能留名千古。

羅馬將領的體格強壯、行動機敏而且戰技高超,不論是步戰還是馬戰,使用哪種兵器,都可以從任何方向發出沉重而致命的一擊,忠勇的衛隊都拿他做榜樣,誓死保護他的安全。哥特人在損失1000人馬以後,全部逃開,不敢與這位英雄接戰。等到他們從營地傾巢而出,羅馬人受到優勢兵力的壓迫,開始緩慢後退,最後突然撤回城門之內,城門馬上關閉,免得有人借機逃亡。這時全城籠罩在一片恐懼之中,傳出貝利薩留被殺的消息。他的面孔被汗水、塵土和血跡玷汙得不成形狀,聲音完全嘶啞,體力耗盡,幾乎要虛脫,但是他那永不屈服的精神仍然存在,並將這種精神灌輸到戰友的身上。奔逃的蠻族能感受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沖鋒,好像有一支勇氣百倍煥然一新的軍隊從城市裏攻打出來。弗拉米尼亞門敞開著,迎接一場真正的勝利。然而貝利薩留還要去巡視每一個據點,在確保公眾的安全以後,他的妻子和朋友才勸他,趕快進點飲食,休息一會兒,以恢復精神和體力。在戰爭的藝術更為精進的狀況下,一位將領像士兵那樣表現出奮不顧身的英勇,不僅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有這種舉動。所以亨利四世、皮洛斯和亞歷山大[263]都是少見的楷模,貝利薩留也能有幸名列其間。

開戰不利遭到敵人迎頭痛擊以後,哥特大軍全部渡過台伯河,形成圍攻的態勢,直到最後撤離,圍城的時間延續達1年之久。不管想象力有多麽豐富,地理學家曾經很精確地測量,羅馬城的周長是12英裏又345步,從奧勒良的愷撒到現代教皇和平而含糊的統治[264],除了在梵蒂岡這邊,周界的狀況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在羅馬威鎮四海的時代,城墻內所有的空間都塞滿房舍和居民,人口稠密的郊區沿著大道向外延伸,有點像很多光線從中心點發射出去的樣子。兵燹之災橫掃這片花團錦簇的精華區域,留下滿目瘡痍的斷壁殘垣,就連羅馬七山也有部分受到波及。然而目前的羅馬可以根據軍事的需要,派遣3萬男丁進入戰場[265],盡管缺乏紀律和訓練,但是大部分已經習慣於貧窮的艱苦生活,能夠拿起武器來保衛自己的家園和宗教。明智的貝利薩留不會忽略這一重要的資源,熱情和勤奮的民眾可以接替士兵的工作,睡眠的時候有人觀察敵陣的動靜,休息的時候有人輪班擔任各項勤務。他接受最勇敢和最窮困的羅馬青年志願從軍,市民所編成的連隊,有時進駐騰空的據點,原來的部隊已經被抽調去擔任更重要的任務。但是他真正的信心還是源於那群老兵,驍勇的隊伍已經減少到5000人,他們曾追隨他的旗幟參與波斯和阿非利加的戰爭。他帶領著數量讓人輕視的兵力,防守方圓12英裏的土地,對抗有15萬蠻族的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