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貝利薩留進軍意大利光復那不勒斯和羅(537 A.D.)(第2/2頁)

人民的選擇對統治者而言是最美好也是最純潔的頭銜,然而這就任何時代而言都是一種偏見。維提吉斯急著趕回拉文納,要從不怎麽情願的阿馬拉桑夏女兒手中,攫取一些可掩人耳目的繼承權利。全民大會立刻召開,新登基的國君要緩和蠻族急躁的氣焰,只能采取有損榮譽的措施,前任國王的過失,如今反而變成了審慎明智而且確有必要的行為。哥特人決定勝利的敵軍一旦現身就馬上撤退,力求拖延到明年春天再發起攻勢。同時,他們召回已經分散的兵力,放棄在遙遠地區的所有權,甚至將羅馬城的存亡寄望於當地居民的忠誠。萊德裏斯是一位年長的武士,率領4000名士兵留在羅馬,這支實力微薄的守備部隊沒能力反抗羅馬人的意願,只能用熱情支持他們的行動。羅馬居民的內心深處,在刹那間激起宗教和愛國的洶湧狂濤,他們憤怒地宣布,使徒的寶座不再為阿裏烏斯教派的勝利或寬容所褻瀆,愷撒的墓地不能再遭受北方蠻子的踐踏。然而他們並沒有再深入地考量,意大利將會淪落為君士坦丁堡的行省;只是一廂情願地高呼,要恢復羅馬帝國,進入自由和繁榮的新時代。一個由教皇和教士、元老院和人民組成的代表團,邀請查士丁尼的部將接受他們發自內心的忠誠,為了接待他的駕臨,這座城市已經敞開大門。

等到在新征服的那不勒斯和庫米完成防務,貝利薩留立即開拔來到20英裏外的武爾圖努斯河岸,注視著昔日繁華付諸流水的卡普阿,在拉丁大道和阿庇安大道的交會處暫時停駐。羅馬監察官的工程在歷盡9個世紀的風霜侵蝕和不斷使用後,仍能保持原來的優美景象,在巨大而平整的基石上面找不到一道裂縫,這條實用而稍嫌狹窄的道路,竟能鋪砌得如此堅固。不過,貝利薩留選擇了拉丁大道,距離海岸和沼澤較遠,可以避開這個地區。他沿著高山的山腳前進了120英裏,依然不見敵人的蹤跡。當他通過阿辛納裏亞門(公元536年12月10日),守備部隊在未經抵抗的情況下離開,沿著弗拉米尼亞大道向北撤走。羅馬城在受到60年的奴役以後,終於從蠻族枷鎖中解救出來。只有萊德裏斯基於自負或不滿的心理,拒絕臨陣脫逃,哥特人酋長成為獲勝的戰利品,連同羅馬城的一把鑰匙,被送到查士丁尼皇帝的寶座前面。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