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大掠希臘後,在阿拉裏克和拉達蓋蘇斯率領下兩度入侵意大利 斯提利科擊退蠻族 日耳曼人蹂躪高盧 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羅馬帝國被篡奪的狀況 斯提利科被迫亡身(395—408 A.D.)(第2/2頁)

但是阿提卡整個地區,從蘇尼烏姆海峽到邁加拉,由於他懷著惡意到來而受到摧殘。若用當代一個哲學家的話來做比喻,雅典本身就像被殺的受害者所遺留的空皮囊而已。從邁加拉到科林斯的距離不超過30英裏,所謂的“壞路”無法讓敵人通行,也不過說說罷了,實際上走起來很方便,現在的希臘人仍照樣使用。奇西隆山濃密而幽暗的森林覆蓋著內陸地區,賽翁尼安的山巖逼近水際,上面蜿蜒著狹窄道路,濱臨海岸有6英裏的長度,不論在任何時代,若讓敵人通過這段山巖都是可恥的事。接著是科林斯地峽,只要一小部意志堅定且英勇無畏的士兵,就能成功守衛暫時構成的防線。這段五六英裏的塹壕可連接愛奧尼亞海和愛琴海,伯羅奔尼撤的城市對於天然的防壁信心十足,使他們完全不考慮本身古老的城墻。羅馬總督的貪婪耗盡了所有資源,把不幸的行省出賣給敵人。科林斯、阿爾戈斯和斯巴達毫無抵抗,就屈服在哥特人的武力之下,所幸居民免於遭受屠殺,只是眼睜睜看著家人被擄為奴,城市被大火吞噬。[190]蠻族在搬走瓶甕和雕像時,完全看所用材料是否貴重,根本不考慮藝術價值。女性俘虜降服在戰爭的原則下,享受美色是英勇的報酬,希臘人也沒有理由抱怨,從英雄時代的例證來看這是公正的行為。[191]這個不同凡響的民族,他們的後代看待英勇和訓練,就像斯巴達人當年瞧不起城墻一樣。但他們不會再記得他們的祖先,曾對比阿拉裏克還要難對付的入侵者那樣豪邁地回答:“汝若是神,應不會傷害未曾冒犯汝之人;汝若是人,可前來交手,發現有人可與汝分庭抗禮。”[192]從溫泉關到斯巴達,哥特人的領袖繼續進軍,尚未遭到能與之決戰的對手。但是即將絕滅的異教中也有一個忠心的擁護者,充滿信心地公開宣布,密涅瓦女神和無敵的伊吉斯,[193]還有阿喀琉斯憤怒的幽靈,會來守護雅典,只要希臘的神明帶著同仇敵愾的氣勢降臨人世,外來的君王就會聞風喪膽。但可惜的是,阿拉裏克無論是在睡眠還是清醒的時刻,他的內心都不會接受希臘的迷信,也不會產生這種印象。荷馬的詩歌和阿喀琉斯的名聲,可能從未進入目不識丁的蠻族耳中,他們倒是虔誠接受基督教信仰,被教導要藐視羅馬和雅典那些虛幻的神明。哥特人的入侵並沒有給異教帶來證明榮譽的機會,倒是在很偶然的狀況下加速了殘余分子的消亡。克瑞斯的神秘儀式延續了有1800年之久,在伊琉西斯的毀滅和希臘的災難之後,已無法幸存於世。[194]

這民族既然無法依靠自身的武力、神祇和國君,那就只能寄希望於西部帝國將領的援助。斯提利科雖未獲得允許去擊退侵略希臘的蠻族,但還是決定進軍,以對其施加懲戒。一支龐大的艦隊在意大利的港口完成整備,部隊在愛奧尼亞海上經過短暫而順利的航行,靠近了被毀滅的科林斯,斯提利科的軍隊在地峽下船。阿卡迪亞那塊森林密布的山區,是傳說中潘神和德拉茲的居留地,[195]此處成為兩位勢均力敵的將領相互角力的場所。經過曠日持久且過程可疑的爭戰,羅馬人的戰術和毅力終於占據了上風。哥特人在疾病和逃亡的侵襲下,逐漸撤退到福洛伊地勢高峻的山區,接近佩尼烏斯河的源頭,位於伊利斯的邊界。這是一處聖地,過去可以不受戰爭侵害。[196]蠻族的營地立即被圍困,河流的水源在經過轉向以後流到另外的河道。[197]當他們在難以忍受的口渴和饑餓的壓力下,仍然苦戰不休時,對手已經組成了強大的包圍圈以阻止他們逃脫。斯提利科在完成所有防備措施以後,認為已穩操勝券,就離開戰地去享受凱旋之樂,在希臘人的劇院欣賞各種戲劇節目和色情舞蹈。士兵擅自拋棄連隊標志,分散在盟友的國土上到處橫行,那些逃過敵人毒手的劫後余生人員,也都避免不了被再次掠奪的命運。

阿拉裏克抓住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執行極為大膽的計劃。比起在會戰中獨撐危局、掌握混亂場面,這更能展現一個將領的真正才華。他為了從伯羅奔尼撒的困境中找到生路,必須突破包圍營地的塹壕線,實施困難而危險的行軍,走30英裏直達科林斯灣,然後把部隊、俘虜和戰利品運過一個內海的海灣。這個海灣位於裏烏姆和對岸之間狹窄的地區,寬度大約有半英裏。阿拉裏克的行動必須隱秘、謹慎而且迅速,當羅馬的將領獲得敵人已經逃脫了他千辛萬苦打造的包圍圈的信息,而感到狼狽不堪時,哥特人已完全據有重要的行省伊庇魯斯。羅馬人過於遲緩的進擊行動使阿拉裏克獲得了喘息的時間,在經過秘密的談判後,他和君士坦丁堡的大臣簽訂了條約。斯提利科接到東部帝國宮廷傲慢的命令,因擔心會引起內戰,只有撤離阿爾卡狄烏斯的疆域。阿拉裏克成為東部皇帝的盟友和部屬以後,雖然是羅馬的大敵,斯提利科也只有對他的崇高地位表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