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大掠希臘後,在阿拉裏克和拉達蓋蘇斯率領下兩度入侵意大利 斯提利科擊退蠻族 日耳曼人蹂躪高盧 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羅馬帝國被篡奪的狀況 斯提利科被迫亡身(395—408 A.D.)

一、哥特人的反叛及希臘慘遭蹂躪(395—397 A.D.)

羅馬臣民若還未忘記狄奧多西大帝的功業,就會知道,過世的皇帝為了支撐脆弱而腐朽的帝國,曾花費了多大的苦心經營。他是元月去世,該年冬天尚未結束時,哥特人就已完成了發動戰爭的準備。蠻族的協防軍打起獨立自主的旗號,公開要與羅馬為敵,他們兇狠的內心念念不忘要揭竿而起。他們的同胞受制於上一個和約的條件,想過平靜和勤奮的生活,卻招來欺詐和災禍。他們聽到號角聲,就放棄農莊,全副熱情拿起過去被迫丟下的武器。多瑙河的天塹已經完全向他們敞開,通行無阻,野性未泯的西徐亞武士從森林出發,那個格外嚴寒的冬天就像詩人所說:“他們拉著沉重的大車,在寬闊而凍結的冰層上,輾過曾經怒濤翻滾的河流。”位於多瑙河南岸行省的那些不幸土著,在過去20年中一直忍受著苦難的折磨,幾乎已經刻入他們的腦海最深處。形形色色的蠻族隊伍打著哥特人光榮的名號,縱情任性地散布在從達爾馬提亞的森林邊一直到君士坦丁堡城墻的廣闊空間中。[185]

哥特人從審慎而又慷慨的狄奧多西手裏獲得的年金有時會停止發放,再不然就是減少數量,這成為他們叛亂的借口。而由於他們對狄奧多西不知戰陣為何物的兒子抱著輕視的態度,在受到這種侮辱時就變得更為憤怒。同時阿爾卡狄烏斯的大臣不僅軟弱無能,而且食言多變,更加激起哥特人憎恨之心。魯菲努斯經常拜訪蠻族的營地,為了討好他們,故意帶著他們的武器,模仿他們的衣著,這些都成為他通敵的證據。人們後來發現,蠻族不知是出於感激還是策略的動機,雖然到處燒殺破壞,但是對於失去民心的統領的私產,還是會手下留情。

哥特人的行動不受他們酋長的驅使,現在都聽從阿拉裏克的指揮,因為這些酋長為他們盲目而固執的情緒所驅使,不像阿拉裏克英勇過人而又足智多謀。這位顯赫的領袖出身於巴爾蒂人高貴的門第,[186]只對阿馬利人的皇室地位表示順服。他要求擁有羅馬軍隊的指揮權,在遭到拒絕後,激起他滿腔怒火,顯示出宮廷的極度愚蠢和重大失策。雖然心存奢望要攻占君士坦丁堡,但明智的將領立即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打算。阿爾卡狄烏斯皇帝身處離心離德的宮廷和心懷不滿的人民之中,對哥特大軍的聲勢感到極為驚懼。城市中雖然缺乏高明的將才和英勇的部隊,但不論是陸地還是海上的防禦工事,都使得蠻族投擲的標槍完全失去作用。色雷斯和達契亞毫無反抗余地,而且已經殘破不堪,阿拉裏克不願再在那裏肆意蹂躪,決定要進攻那些迄今未受戰火摧殘的行省,以便在名聲和財富方面都能得到豐碩的收獲。[187]

安提奧庫斯以執政官頭銜出任總督,與他備受尊敬的父親相比真是虎父犬子;而吉隆提烏斯指揮行省的部隊,讓他執行暴君欺壓民眾的命令,倒是綽綽有余,但要說憑著勇氣和能力來防衛國土,只靠著天然的險阻而無人為的工事,實在是力有不逮。魯菲努斯將統治希臘的軍政大權授予這樣一些官員,等於把古代的民主和學術中心拱手讓給哥特侵略者。阿拉裏克越過馬其頓和色薩利的平原,根本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很快到達奧伊塔山脈的山麓,崎嶇不平而又森林密布的高地,使得騎兵部隊很難通過。整個山脈順著海岸由東向西延伸,在懸崖和馬利亞灣之間留下300英尺寬的間隙,有的地方縮小到只剩一條羊腸小道,僅供成單行的運輸車隊通過。溫泉關是險要的狹窄隘道,列昂尼達斯和300名斯巴達人在此英勇捐軀。[188]只要有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就可以仗著地形之利,拒止或掃滅哥特人的入侵。或許能在這個神聖的地點,從墮落的希臘人心胸之中激起戰陣之勇的火花。

然而配置在溫泉關擔任守備的部隊,根本沒有接戰就奉命撤離。阿拉裏克在毫無阻礙的狀況下迅速通過,維奧蒂亞和福基斯肥沃的土地立即被蠻族的洪流淹沒,蠻族屠殺能服役的及齡男子,從烈火沖天的村莊裏擄走美貌的婦女,掠去戰利品和牛群。幾年以後,前往希臘遊歷的旅客,很容易就能發現哥特人行軍經過所留下的深印人心的斑斑血跡。底比斯之所以幸存,不是靠著七個城門的防禦力量,而是阿拉裏克無法久待,他急著去占領雅典和比雷埃夫斯這個重要的港口。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他不願曠日持久地圍城以免帶來危險,所以提出條件接受他們的降服。等到雅典人聽到哥特人前鋒已經抵達的聲音,很容易就被說服交出他們大部分的財產,當作密涅瓦之城和所有居民的贖金。在雙方舉行莊嚴的宣誓後,雅典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允許哥特君王帶一小隊經過挑選的隊伍進入城中。他讓自己盡情地在浴場裏洗滌,感到全身無比的輕松,還接受了官員安排的豪華飲宴,很高興能夠表現出自己的行止,以證明自己並非對於文明社會的禮儀一竅不通。[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