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羅馬帝國兩個都城的宗教信仰狀況(356—362 A.D.)

阿塔納修斯之所以受到迫害,就跟許多德高望重的主教一樣,是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信念,要憑著良心去做正直的事。那些盲目獻身於阿裏烏斯教派的人員,在所有基督徒之中引起憤怒和不滿,這使他的作為成為基督徒追求正義的目標。人們為失去忠誠的本堂神父而感到惋惜,更痛恨於尊敬的主教剛受到放逐隨之就有外人侵占主教的職位,[412]於是他們大聲抱怨,認為他們選舉的權利受到了侵犯。要是有誰服從一位圖利的篡奪者,就會受到教徒的譴責,因為他們並不認識這位新人,對他秉持的原則抱著懷疑的態度。羅馬正統教會向世人表示,可以公開舉證對國教有異議的行為,如若不然就將其全部驅逐出教會團體。運用這兩種方式,可以證明教會的管理者並未涉入罪行和異端。最早是在安條克采用,事實證明獲得了很好的成效,之後馬上就將此法傳布到整個基督教世界。

榮耀頌或者是聖詩集用來贊美三位一體的榮名,文體固然要文雅典麗,更重要的是音調要抑揚頓挫。正統教會或是異端派系的信條,實質內容用反意或聯系詞的些微變化來加以表示。弗拉維阿努斯和狄奧多魯斯雖然虔誠而熱心,但都是不懂音樂的外行,他們信守尼西亞宗教會議的信條,並將“交互應答”和正規的贊美詩,運用到公開的禮拜儀式上。經過這兩位的安排,來自附近沙漠地區的一群修道士以及安條克的主座教堂配置的受過良好訓練的合唱團,用歡欣鼓舞的聲音唱出“榮譽歸於聖父、聖子和聖靈”[413]。

羅馬正統教會用堪稱典範的純潔,羞辱阿裏烏斯派的主教,指責他篡奪了年高德劭的優斯塔修斯的寶座。充斥著宗教狂熱的歌聲,喚醒了正統派信徒中那些猶豫不決的人員。他們要自行組成分散的集會,暫時交由長老治理,直到被信徒遺棄的主教離去後,選出並任命一位新主教,擔任本堂聖職為止。[414]

宮廷的變革使得覬覦者的人數增加,君士坦提烏斯統治的時代,這座城市經常有兩個、三個甚至四個主教發生爭執,在精神上對各自的追隨者進行統治,教會的暫時所有權在他們之間相繼失去或獲得。基督教的濫權對羅馬政府而言,是產生暴政和叛亂的最新起因,受到約束的平民社會因為宗教派系的怒火而被撕得四分五裂。位卑言微的市民冷眼旁觀著皇帝的興起和沒落,根據預判和經驗,將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事業前途與教會的利害連接在一起,特別是眾望所歸的教會。羅馬和君士坦丁堡這兩個都城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用來說明在君士坦丁的諸子統治時期,帝國的狀況和人心的傾向。

其一,羅馬主教長久以來,在眾多人民忠義之心的護衛下,能保持崇高的地位和行事的原則。他們用蔑視的態度反對持異端思想的君王,無論他是在懇求、威脅還是奉獻。當宦官私下宣稱要放逐利貝裏烏斯時,事先就考慮到了會發生動亂的情況,盡力做好防備措施,使本案的判罪能夠順利執行。宦官派重兵包圍都城的四周,在統領的指揮下逮捕主教本人,不論是用計謀誘騙還是公開運用武力,都已無關緊要。等到他們奉命達成抓人的任務後,還要在民眾的驚愕轉變成暴動之前,深夜把利貝裏烏斯迅速運到羅馬人民勢力所無法抵達的地方。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主教被放逐到色雷斯的消息,就召開了一次盛大的集會。羅馬的教士為了約束自己的行動,公開進行莊嚴的宣誓,絕不背棄自己的主教,承認菲利克斯。這位篡奪者受到宦官的庇護,在一座褻瀆神聖的宮殿裏,進行選舉和授任聖職。

過了兩年,那些忠誠的教徒的虔誠之心毫無動搖,當君士坦提烏斯巡視羅馬時,受到他們不斷的請求而感到極為困擾。羅馬人民還保有古老自由權僅剩的部分,就是有權用無禮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君王。很多元老院議員和體面的公民受到妻子的壓力,被要求出面為利貝裏烏斯說項求情。丈夫勸說她們組成一個委員會,不僅減少危險,也更容易獲得成效。皇帝彬彬有禮地接待女性代表,她們穿著華麗的服裝,戴上貴重的飾物,顯出富家豪門的氣勢和風采。皇帝欽佩她們有不屈不撓的決心,要追隨敬愛的主教到世間最遙遠的角落,答應要讓利貝裏烏斯和菲利克斯這兩位主教,和平地管轄各自的會眾。但是這種寬容就那個時刻來說,無論是付諸實施還是從情感上考量,都會引起民眾極大的憎恨。當君士坦提烏斯的答復在羅馬的賽車場被公開宣讀時,如此合理的調解構想被民眾用輕視和訕笑的態度加以拒絕。觀眾在賽車緊要關頭表現出的激情,現在卻直接對著不同的目標,重復不斷地喊叫:“一個上帝!一個基督!一個主教!”羅馬人民為了利貝裏烏斯所引發的宗教狂熱,並不只限於爭吵而已。在君士坦提烏斯離開以後,很快就激起危險和流血的叛亂,讓皇帝決定接受全民的條件,將菲利克斯放逐,同時將沒有劃分的都城全部歸還給利貝裏烏斯。經過一陣無效的抵抗以後,利貝裏烏斯的敵手在皇帝的核定下被逐出城市,連帶對立黨派的勢力全部瓦解。菲利克斯的黨羽在大街小巷、公共場所、浴場劇院,甚至在教堂裏,都遭到慘無人道的謀殺。羅馬在主教歸來的那段期間,像是恢復了馬略的大屠殺和蘇拉發布“公敵宣告名單”那種恐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