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沙普爾入侵帝國東部的作戰行動(357—360 A.D.)

羅馬帝國和波斯王國分別在遙遠的邊疆多瑙河和阿姆河,抵抗蠻族的入侵,這兩個地點相距有3000英裏。至於兩國之間的國界,則在停滯的戰爭和不穩的和約之中,經歷世事的興衰和滄桑。君士坦提烏斯派駐東部的兩位大臣,一位是禁衛軍統領穆索尼安,才德不足以服人,而且缺乏誠信;另一位是美索不達米亞的卡西安伯爵,出身行伍,是個身強力壯的老兵。他們與波斯省長塔馬沙普爾展開秘密談判(358 A.D.),使用亞細亞充滿奴性和帶著奉承意味的語言,對和平的提案加以解釋以後,再傳到波斯大王的營地。波斯王沙普爾決定派出使臣,同意羅馬人苦苦哀求所提出的條款。納爾塞斯奉命出使,一路很風光地通過安條克和君士坦丁堡,長途跋涉以後抵達西米烏姆。在第一次覲見時,雖然來使非常恭敬,但是國王傲慢的信函卻將真相表露無遺:

萬王之王沙普爾,日神和月神的兄弟(像這樣崇高的頭銜完全是東方人的虛榮心作祟),對於他的兄弟君士坦提烏斯愷撒,在經歷了天災人禍的教訓後能更明理守分,而感到非常欣慰。身為大流士·希斯塔斯皮斯的法定繼承人[222],沙普爾要鄭重聲明,馬其頓的斯特裏蒙河[223]才是帝國真正的古老邊界,而作為和平的條件,只有將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所屬各行省割讓給波斯,何況這些地區都是羅馬人運用欺詐的伎倆,從他祖先的手中奪去的。沙普爾再次重申,要是不能歸還這些有爭議的國土,就不可能在穩固而長遠的基礎上,建立任何和平條約。同時他敢很自豪地提出威脅,要是使臣得不到承諾空手而歸,他準備在春季出動大軍,用武力來維護正義的要求。

納爾塞斯天生具有文雅和友善的態度,在不違背所負職責的狀況下,盡力軟化所傳信息的刺耳音調。在禦前會議裏,君士坦提烏斯對信息的提出方式和內容都經過審慎的衡量,就用下述的答復打發使臣歸國:

君士坦提烏斯有權拒絕接受派來大臣的非正式聲明,該員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得到上位者任何明確的命令。不過,皇帝並不反對一個和平而光榮的條約,但是,像這樣的和平條件,竟趁著帝國東方實力空虛之時,直接提到羅馬世界至尊無上的皇帝面前,這不僅沒有禮貌而且極為荒謬,只有表示憤慨對使臣加以拒絕。戰陣之事誰也不能說有必勝的把握,沙普爾應該記得,羅馬人有時會在戰場吃敗仗,但是他們最後總會贏得戰爭的勝利。

納爾塞斯離開以後過不了幾天,羅馬帝國就派出三個使臣前往沙普爾的宮廷。現在波斯國王從西徐亞人的遠征中班師,回到位於泰西封的行宮。這次選出一位伯爵、一位律師和一位雄辯家,負起出使的重要任務,君士坦提烏斯私下對締結和約感到焦慮,只能寄希望於三位人選中,第一位身居高職的地位,第二位精通法律的技巧,第三位有口若懸河的辯才,[224]可以說服波斯國王放棄固執而又無理的要求。但是雙方談判的進展,被安托尼魯斯充滿敵意的手段所反對和破壞,[225]安托尼魯斯是敘利亞的羅馬臣民,受到壓迫後投效敵營,沙普爾允許他參加禦前會議,甚至與國王同桌共餐。按照波斯人的習慣,經常會在進食時討論重要的軍國大事。[226]這位頭腦靈活的亡命之徒,千方百計說服國王,使他覺得除了有利可圖以外,還可以滿足報仇的心理。他不斷激起新主子的野心,提出這時最勇敢的內衛軍正追隨皇帝,在多瑙河參與遙遠的戰爭,值此千載難逢之機,沙普爾應該立刻率領波斯大軍,與兇狠蠻族聯盟,以此強大的實力侵入精疲力竭又無防衛能力的東部各行省(359 A.D.)。羅馬的使臣無功而返,第二位大使同樣有很高的地位,但依舊無濟於事,被拒於千裏之外,並且威脅說要將他處死或放逐。

正在波斯人準備用船在底格裏斯河上構築橋梁時,阿米阿努斯這位服務於羅馬軍旅的歷史學家,被派遣前去觀察對方軍隊的動靜。他們在亞述平原一座小山頂上,看到遠至地平線的盡頭,全部布滿人員、馬匹和武器裝備。沙普爾位於隊伍的前面,穿著華麗的紫袍特別引人注目,希俄奈特國王格倫貝特斯在他的左邊,這是東方人最尊貴的位置,他有著一副嚴厲的面孔,是老邁年高而威名顯赫的武士。君主把右邊的位置留給阿爾巴尼亞國王,他率領來自裏海海岸的獨立部落,省長和將領按照不同的階級散布在兩旁。除了東方奢華的後宮行列以外,整個軍隊包括10萬名作戰人員,慣於吃苦耐勞和行軍作戰,從亞洲國家最勇敢的戰士中挑選出來。羅馬的叛徒運用各種手段,要在禦前會議中引導沙普爾的行動。他提出非常明智的意見,大軍不應浪費整個夏天,進行冗長而困難的圍城作戰,而是應該直接對著幼發拉底河行軍,接著要毫不耽擱向前挺進,迅速占領敘利亞實力薄弱而富裕繁盛的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