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薩爾馬提亞人的習性、征戰和內遷(331—335 A.D.)(第2/2頁)

後來,君士坦丁盡力促成與切森尼蘇斯人的協議,[164]終於達成了對哥特人的優勢局面。切森尼蘇斯人是自由不羈而且英勇好戰的民族,首都位於陶裏卡半島,也就是現在的克裏米亞,仍舊保存著希臘殖民地的遺跡。他們由一位終身任職的行政長官管轄,也有一個元老院在旁協助,為了強調議員的重要性,特別尊稱他們為“元老”。切森尼蘇斯人有強烈的反抗哥特人的情緒,因為在上個世紀,他們曾以極為弱勢的兵力對抗哥特人的侵略。他們用商業和貿易的共同利益與羅馬人聯合在一起,他們拿僅有的產物,像是鹽、蜂蠟和皮毛之類的東西,交換亞細亞各行省的糧食和各種制品。他們服從君士坦丁的征調,在行政長官狄奧傑尼斯的指揮下,整備一支兵員相當龐大的軍隊,主要的戰力是十字弓和戰車。切森尼蘇斯人的行軍非常迅速,對敵人發起奮不顧身的攻擊,在協助皇家的將領作戰時,使哥特人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應對他們的進攻,結果導致哥特人兩條戰線同時失利,被驅趕進入山區。在這場非常慘烈的戰役中,僅是嚴寒和饑饉就消滅了10萬敵人。

最後哥特人卑屈求饒,君士坦丁同意對方的和平要求,接受阿拉裏克的長子作為最有價值的人質,同時他很慷慨地賜給哥特人酋長很多頭銜和報酬,盡力要讓他們相信羅馬人的友誼,雙方不要再兵戎相見。皇帝對忠誠的切森尼蘇斯人表示感激之意,更是用心良苦地把皇家的飾品贈給行政長官和他的繼承人,用華麗的光彩來滿足國家的尊榮,特別規定他們的船只可以在黑海各港口貿易,永久豁免關稅,答應支助固定的補助金,不論平時和戰時,都供應鐵器、谷物、食油和其他的物品。但是在處理薩爾馬提亞人時,皇帝認為把他們從即將絕滅的狀況下解救出來,已經是仁至義盡,同時也過於精打細算,從前通常有一筆賞金,用來付給這些民不聊生的民族,現在為支付戰費也都扣除不放。

蠻族為得不到賞金而激怒開始輕舉妄動,薩爾馬提亞人忘記自己剛剛接受的恩惠,也不管本身的安全受到威脅正處於危險的地位,開始對帝國境內發起襲擊(334 A.D.)。君士坦丁極為氣憤,決定不管這些蠻族的死活,也不願再對抗貝裏克。這位很有聲望的武士剛坐上哥特人的王座,就起了並吞薩爾馬提亞人的野心。汪達爾人國王威蘇馬耳用大無畏的勇氣保衛國土,因為沒有外援必須獨力支撐,最後在一場決定性的會戰中被擊敗,且慘遭屠殺,薩爾馬提亞人的年輕精英也都伏屍沙場。這個民族剩余的人員為了保衛國家,采用權宜之計將奴隸武裝起來。這些奴隸都是從強健的部族中擄獲,曾當過獵人和牧人,在大聲叫囂的支援下報了戰敗之仇,把侵略者逐出國界。但是薩爾馬提亞人立即發現,把國外的世仇大敵變成國內的心腹大患,不僅更為危險,而且無法解決。這些奴隸因過去遭受奴役而氣憤填膺,為目前的光榮而得意忘形,於是在利米甘特人的領導下,宣稱是他們拯救了這個國家,所以要奪取統治權力。

面對憤怒且失去掌握的群眾,他們的主人毫無抵抗能力,但是情願過困苦的流放生活,也不要在奴仆手下苟延殘喘。這時有些逃亡的薩爾馬提亞人不顧羞恥,投靠到哥特人帶有敵意的旗幟下,還有更多人團結起來撤過喀爾巴阡山脈,投奔他們的日耳曼同盟誇迪人。誇迪人在未耕種的國土裏,劃出一大片多余的荒野分給他們。但這苦難民族的絕大部分人員,把希望寄托於富裕的羅馬行省,於是向皇帝懇求保護和寬恕,只要接受他們,準許他們在內地定居,就會絕對效忠帝國,鄭重保證平時要盡臣民的責任,戰時願意從軍當兵,對帝國忠誠不變,盡到最神聖的義務。依據普羅布斯及後續各帝所采用的政策,君士坦丁非常願意接受蠻族建立的殖民區,就從潘諾尼亞、色雷斯、馬其頓和意大利劃出大片土地,供給30萬薩爾馬提亞人作為居住和維持生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