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軍事組織的調整和改革及對後世的影響(330—334 A.D.)(第2/2頁)

戴克裏先和他的同僚,沿著大河興建的堅強的防線,現在不是疏於工事的保修和維護,就是缺乏守備的決心和勇氣。邊防軍表面上還保持原有的數量,可以負起守備的任務,但是他們的戰鬥精神已經惡化到屈辱不堪的地步,只要有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這些困難和危險就會全部暴露出來。尤其是他們的薪給和恩賜只有內衛軍的三分之二,更是讓人憤憤不平。甚至就是特種部隊和軍團,雖然待遇已接近內衛軍的水平,但是在榮譽的稱號方面,不及內廷部隊受到君主的寵愛,難免心存芥蒂。君士坦丁一再對邊防軍發出嚴厲的威脅之辭,說他們要是膽敢變節叛亂,或者縱容蠻族入侵,分享掠奪的戰利品,就要派大軍鎮壓,嚴懲不貸,但是這些都無成效可言。之所以會不斷發生災禍,主要是由於當政者的作為欠當,用不公正的嚴厲手段無法解決問題。雖然建立功勛的君王費盡心血,致力於恢復邊疆守備部隊的實力和數量,但是君士坦丁輕率而軟弱的施政作風對帝國造成了致命的傷口,使得民不聊生,國力凋敝,這一惡劣影響一直延續到帝國最後發生分裂為止。

在位者畏懼有實權的將領和部隊,同樣采用怯懦的策略,打散戰力集中的單位,貶黜有軍事才幹的官員,認為愈是軟弱無能的部屬愈會聽命服從,以至於有幾位君主心存這種想法,采用各種制度來推展,尤其君士坦丁更是如此。軍團因百戰功高產生狂妄的驕氣,自認有實力可取而代之,戰勝者的營地經常成為反叛的溫床。自古以來,軍團從建立開始就保持著6000人的兵力,一直到戴克裏先當政,每一個軍團在羅馬帝國的歷史上,都是戰爭勝利的寵兒,光耀奪目占有一席之地。不過數年之後,這些巨大的戰鬥體減縮到人數極為薄弱的地步,舉例來說,七個軍團加上一些協防軍,部署在阿米達城抵抗波斯人的圍攻,整個守備部隊加上不分男女的居民,還有逃離鄉村的農夫,總數一共不到2萬人。[101]基於事實和一些證據,相信軍團部隊的編制和有關的戰鬥精神和紀律,全部出於君士坦丁的決定。雖然保有原來的番號和榮譽,但是軍團的步兵只有1000人或500人,過去很多單獨執行任務的分遣部隊,經常發生謀叛事件,現在感到實力微弱不敢輕舉妄動,就是一旦生事也容易加以制止。君士坦丁後續各帝,沉溺於誇大炫耀的心理,發布的作戰序列有132個軍團,銘刻在官兵總名冊上,以顯示帝國實力舉世無雙。這些部隊將減編以後剩下的人員,還要再分配到幾百個步兵支隊和騎兵分隊。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員、番號和旗幟,確實令人生畏,也可以看出各個不同的民族齊心效忠帝國。羅馬民權伸張的共和國時代,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全在於力求簡約務實,雖然留下的痕跡很少,但是在雙方交戰之際,羅馬軍隊的嚴陣以待和亞洲國家的烏合之眾,成為強烈的對比。一位愛好古物的考據家,只要勤於爬梳,就可從《職官志》中找到很多羅列的項目;但是歷史學家要想讓自己滿意,一定要進行深入的探討。根據查證的各種相關資料,我們知道君士坦丁後續各帝在位時,帝國的邊疆有大軍防守,常設的駐地和派遣守備部隊的位置,一共有583處,總兵力有64.5萬人,數量之龐大不僅遠超古代的需要,就是以後的朝代也無法達到當時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