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君士坦丁進軍羅馬擊滅馬克森提烏斯(312A.D.)

征戰之事充滿危險,也帶來無盡光榮,前兩次入侵意大利以失敗收場,使君士坦丁的前途危機重重。在意大利由老兵組成的部隊尊敬馬克西米安的名氣,才在他的兒子手下參加這兩次作戰,現在他們得到了榮譽也獲得了利益,所以不會產生異心出現背叛的行動。馬克森提烏斯知道必須擁有禁衛軍,才能穩固他的寶座,因此擴大編制至以往的規模,把從意大利應召服役的人員都撥進去,組成8萬兵力的強大部隊。在征討阿非利加叛亂時,也征召了4萬摩爾人和迦太基人加入,甚至西西裏也供應相當比例的部隊,這使馬克森提烏斯的總兵力到達17萬名步兵和1.8萬名騎兵。意大利的錢財要用來供應戰爭所需的經費,鄰近的行省征發大量谷物和各種補給品,已落到民窮財盡的地步。

君士坦丁的總兵力是9萬名步兵和8000名騎兵。[220]由於皇帝已率軍出征,因此對萊茵河的防務要特別注意,意大利遠征隊不得超過總兵力的一半,避免因爭天下而給公眾安全帶來極大的危險。[221]因此他只率領4萬人馬出征,面對至少比他多3倍兵力的敵人。

羅馬的軍隊不敢面對戰爭的危險,都配置在安全距離以外,因為他們過著毫無訓練的太平生活,所以整體戰力變得衰弱不堪。他們早習慣在羅馬劇院和浴場裏混日子,根本不願到戰場去打仗。老兵都已忘記武器的使用方法,也不熟悉戰爭的各項工作;至於新征的兵員,更是一竅不通。反觀高盧的軍團則很能吃苦耐勞,因長期防衛帝國邊疆,對抗北方蠻族,常執行各種艱難困苦的任務,所以成為英勇善戰且紀律嚴明的勁旅。就領導者的狀況來看,也像部隊一樣有極大差別:馬克森提烏斯聽到諂媚的言辭才會異想天開,認為征服敵人易如反掌,等他發現自己習於安樂,不能忍受戰陣之苦,又不懂兵戎之事,這種雄心壯志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君士坦丁從幼年開始,就在戰爭的行動和軍事的指揮中磨煉出堅忍無畏的心志。

當年漢尼拔從高盧進軍意大利時,居住在當地的野蠻民族絕不會平白讓正規軍隊通過,所以他不得不在山區打開一條通路。[222]阿爾卑斯山雖是天險,但還是要用人為的工事來加強,構築的堡壘花費許多人力和金錢,有的地方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能控制所有進入平原的通路。就現在來看,意大利這個區域,撒丁尼亞國王根本不用擔心會有敵軍能侵犯他的國土。但是在過去,將領要想穿越這個通道,似乎沒有多大的困難和阻礙。君士坦丁在位時,山區的農民接受外來文化,成為順服的臣民,這片鄉土儲存的糧食很豐富。羅馬人修建的公路通過阿爾卑斯山,真是驚人的巨大工程,在高盧和意大利之間開放幾條運輸的孔道。[223]君士坦丁使用通過科蒂安·阿爾卑斯山的道路,現在稱為塞尼山。他率領部隊經過一番努力,在馬克森提烏斯的宮廷尚未得到他離開萊茵河的消息之前,就已經進入皮德蒙特平原。薩蘇這個城市位於森尼山的山麓,四周建有城墻,派駐了相當的守備兵力來阻止入侵者。君士坦丁的大軍認為沒有必要花長時間進行圍攻,於是在抵達薩蘇那一天,就對城門實施火攻,架起雲梯爬上城墻。在發起突擊的同時,用各種弩機發射大量拋石和箭矢,士兵手執刀劍進入城內,將守備部隊斬殺大半。君士坦丁下令撲滅戰爭引起的大火,才使薩蘇逃脫全毀的命運。

在離薩蘇40英裏的地方,卻還有一場硬戰等著開打。馬克森提烏斯的部將指揮兵力強大的意大利軍隊,集結在都靈平原,主戰力是一支重裝騎兵部隊。自從羅馬軍的紀律廢弛後,作戰再不敢憑一腔血勇,而是從東方國家學到恃兵甲之利的觀念,將馬匹和騎士都披上全副鎧甲,將關節之處巧妙地接合在一起,避免妨礙身體的活動。外表看起來這種騎兵好像沒有敵手,作戰可說是無堅不摧,因此,將領通常將他們排成沖擊縱隊或楔形陣式,形成攻堅的矛頭,或者用在分散的側翼,他們自誇可以輕易踹破和踩碎君士坦丁的軍隊。幸好君士坦丁有前例可循,他采用當年奧勒良在同樣狀況下所使用的防禦方法,否則對方運用重裝騎兵的計謀可能就會得逞。君士坦丁極具技巧性地部署兵力,事先安置阻絕設施,使敵人的騎兵縱隊不能發揮沖擊威力,再用分隔殲滅的方式使陷入陣式的騎兵無法脫身。馬克森提烏斯的部隊在混亂中向都靈奔逃,城中居民將城門緊閉,拒絕讓敗軍進入,只有少數人員能保全性命。君士坦丁仁慈地對待都靈,稱贊他們的行為,然後率軍進入米蘭的皇家宮殿。從阿爾卑斯山到波河之間,所有的意大利城市全部承認君士坦丁的權威,熱心參與解救羅馬的大業。[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