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蠻族入侵及德西烏斯的因應之道(250—251 A.D.)(第2/2頁)

一個官員並不是帝國的共治者,而被授予這樣廣泛的權力,[535]瓦萊裏安很怕自己被擢升至高位的結果是帶來嫉妒和猜疑。他非常謙虛地提到他有很多缺失,不足以擔任這個重要的職位﹔他也極具技巧性地暗示,監察官事關帝王的尊榮,一個臣民微弱的能力無法負起這樣的重責大任。接踵而來的戰事使得這個不切實際的構想中斷,免除了瓦萊裏安的危險,也不會讓德西烏斯感到失望,而這也是必然要遭到的後果。監察官可以用來維持國家的道德水平,但絕不可能恢復已經喪失的操守規範。僅靠一位官員執行他的權力,不僅毫無效果也發生不了作用,除非民眾的心目中很快感覺到榮譽和德行的重要,如此在尊重公眾的意見的前提下,才能革除墮落的習俗。在那個基本原則已經消失的時代,監察官的審判權力成為充場面的擺飾,或者成為帶有偏見的濫權機構。[536]就羅馬人而言,比起根除公眾的惡行,征服哥特人要容易多了,但就在走出第一步時,德西烏斯就隨著他的部隊全軍覆滅。

從當前的情勢看來,哥特人不是被圍困就是受到羅馬軍隊的追擊,部隊的精英在菲利普波裏斯的長期圍城作戰中消耗殆盡,羅掘俱窮的行省無法提供給養,用來維持數量龐大而且任意浪費的蠻子。哥特人陷入這樣的困境,情願放棄所有的戰利品和俘虜,用來買通羅馬人,給他們一條不受阻礙的安全退路。但是皇帝認為穩操勝券,決心要嚴懲這些入侵的匪盜,用殺雞儆猴的手段讓北方的蠻族知道厲害,拒絕聽取任何調停的意見。心高氣傲的蠻族則寧願戰死也不願當奴隸。德裏布隆尼場是梅西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537]成為這次會戰的戰場。哥特人的軍隊列陣時成三線配置,不知是有意的選擇還是意外的安排,第三線的前面有塊沼地當作掩護。德西烏斯的兒子是個前途無量的青年,正要準備接受紫袍的尊榮,在作戰行動開始時,就在傷心老父的眼前被箭矢射死。這位堅毅剛強的皇帝忍住悲痛,大聲向驚慌的部隊宣布,他喪失一個兒子對共和國而言,算不了一回事。[538]雙方的戰鬥真是慘烈無比,在悲憤和震怒的氣勢下要拼個你死我活,哥特人的第一線終於被擊潰,第二線繼續接戰還是遭到同樣的下場。這時只有第三線保持完整,準備在沼地的通道上對貪功冒進的敵軍做最後的抵抗。

現在運氣轉壞了,一切都對羅馬人不利,到處是很深的淤泥,讓人站不穩,想前進就會滑倒。他們全是重裝,在深水裏無法拿起沉重的標槍並投出去。但蠻族習慣在沼澤地區作戰,身材高大而且用的矛比較長,可以投到很遠的地方殺傷敵人。[539]

羅馬軍隊在沼地的作戰成為無望的掙紮,最後失敗已成定局,就連皇帝的屍體都沒有找到。享年50歲的德西烏斯[540]是位有成就的皇帝,戰時主動負責,平時和藹可親,他和他的兒子無論在生前死後,都配得上古代最光榮的令名。[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