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特人的遷移行動和定居

哥特人在安東尼時代仍舊居住在普魯士,等到亞歷山大·塞維魯在位時,羅馬的達契亞行省經常受到破壞性的入侵,羅馬人已經能感受到他們的迫近。此後,大約其間有70年的中斷期,可能正是哥特人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第二次遷移。確切原因並不清楚,有很多不同的動機可能刺激沒有文字的蠻族采取行動:可能是一場瘟疫或者饑荒;要不就是打了勝仗或者吃了敗仗;也可能假借神明的指示;或者被大膽領導者的口才所說服,就足夠驅使哥特人的大軍向南方溫暖的地帶移動。此外,受到好戰宗教的影響,哥特人無論在數量還是精神上,都能勝任最艱難的冒險活動。他們使用小圓盾和短劍,在近身搏鬥中所向無敵,無條件服從世襲的國王,使得會議發揮穩定和聯合的功能[517]。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聲名顯赫的阿馬拉[518],是意大利國王狄奧多裏克的十世祖,他的權力既來自列祖列宗所建立的勛跡,也來自他源於哥特民族半人半神安塞斯[519]的家世。

哥特人偉大事業所建立的名聲,對日耳曼所有汪達爾國家勇敢戰士產生了激勵作用。他們之中有些是在很多年以後,才投歸哥特人旗幟下作戰的。[520]最初的遷移行動將他們帶到普裏佩奇河岸,人們在古代就知道那是玻裏斯提尼斯河[521]在南邊的一條支流。這條曲折蜿蜒的溪流穿過波蘭和俄羅斯的平原,為他們指引前進的方向,為數量龐大的牛群供應新鮮的水源和草地。他們順著從前沒有走過的河道,對自己的勇氣極為自信,根本不認為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他們前進。巴斯塔奈人和維尼第人首先出現,優秀的年輕人不論是被選中或是強迫加入,都能增加哥特軍的力量。巴斯塔奈人居住在喀爾巴阡山脈的北邊,中間有一塊面積很大而廢棄不用的土地為維尼第人所有,將巴斯塔奈人和芬蘭的野蠻區域隔開。我們大可相信,這兩個民族在馬其頓戰爭就已經出名了,後來分為波奇尼、博拉尼和卡皮幾個英勇善戰的部落,根源還是出自日耳曼人。

權威學者認為,薩爾馬提亞人的血統是來自維尼第人,而維尼第人到了中世紀開始就聞名於世。[522]但是在那個位置不定的邊疆地帶,血緣關系和風俗習慣都極為混亂,會使最用心的研究人員也困惑不知所措。[523]等到哥特人快要接近黑海時,遭遇了血統較純正的薩瑪提亞人,就是賈濟吉斯、阿蘭和羅克索拉尼幾個部落。他們也是第一個看到玻裏斯提尼斯河和塔內斯河[524]河口的日耳曼人。要是我們調查日耳曼和薩爾馬提亞這兩個地區的人民最顯著的特點,就會發現人類之中兩個主要民族,最大差別在於一個住在固定的茅屋,而另外一個住活動帳篷;還有就是穿緊身的衣服還是穿寬大的長袍;再有娶一個妻子還是可以娶好幾個妻子;就軍事武力方面而言,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步兵還是騎兵;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是條頓語系,而另一個講的是斯拉夫語。斯拉夫語通過征戰傳播,從意大利的國界散布到日本的鄰近地區。[525]

哥特人現在據有烏克蘭,這片國土的幅員遼闊而且非常肥沃。可以通航的河流貫穿其間,從不同的方向流入玻裏斯提尼斯河,到處散布著廣大而高聳的橡樹森林。有豐富的獵物和魚類,無數的蜜蜂築巢於老樹的空幹裏以及巖石的洞穴中,這些在混亂的年代也是有價值的商品。還有大量的牛群、氣溫適宜的天候、每種谷類都能種植的土壤,以及生長極為繁茂的植物,顯示出自然界蓬勃的生機,可以誘使人們辛勤工作。[526]但是哥特人對這些無動於衷,仍舊過著怠惰、貧窮和掠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