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連年戰爭(165—226 A.D.)(第2/2頁)

羅馬人從這些成功的入侵行動中,並沒有獲得實際的永久利益,中間有一大塊沙漠與帝國的行省隔絕,所以他們不願保有這樣遙遠的領地。征服奧斯若恩王國的行動,雖然並不很光明磊落,但是卻有實質上的好處。這個小國擁有美索不達米亞以北、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的良田沃野,首府埃德薩位於遠離幼發拉底河20英裏的地方,從亞歷山大時代以來,居民是希臘人、阿拉伯人、敘利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的混合種族。[432]實力衰弱的奧斯若恩國君,處在兩大敵對帝國之間,基於地緣的關系倒向帕提亞人這邊﹔但是羅馬的優勢力量一至,逼得他們只有勉強順從,這點可以從他們的徽章上看得出來。馬可在位時結束了與帕提亞的戰爭,為了鞏固並不穩固的忠誠,認為有必要加強實質上的控制,於是在很多地點建構堡壘,一支羅馬守備部隊駐守尼西比斯這個堅固的城鎮。[433]康茂德死後,羅馬陷入混亂,奧斯若恩的國王企圖解脫束縛。塞維魯的強硬政策迫使他們順從,卡拉卡拉的背信使征服工作很容易完成。最後一任國王阿布加魯斯被鏈條綁住送往羅馬(216 A.D.),他的領土成為帝國的一個行省,首府列入殖民區的位階。帕提亞王國衰亡前10年左右,羅馬越過幼發拉底河獲得穩固而永久的基地。[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