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第3/3頁)

王振有點發怵,自家仆人都這樣,外頭輿論的態度不問可知。他是第一代權宦,經驗不足,不敢犯眾怒,便約束手下,沒有繼續追殺。這邊態度消極,那邊兵部侍郎王偉等人頻頻上書鳴不平,薛瑄自己也上書自辯。

雙方一退一進。最後,薛瑄的死刑,在覆審時被駁回。他本身削官為民,回了老家。

至於其他被連累的倒黴官員,就不知下場如何了。

最可憐的,是那四個無辜百姓。他們平白蒙受冤屈不說,眼看碰到幾個靠譜官員,可以脫罪回家,卻因為朝廷鬥爭,重新墮入地獄,在極度痛苦和恐懼中死去。時人記錄此案的筆記,多津津樂道於薛瑄與王振的鬥爭,卻對這四個人鮮有關注。他們說過什麽,他們想過什麽,他們被拷打時有無求饒,臨死前是什麽表情,連一句控訴或呐喊都沒有記載。仿佛這些人只是引發大案的若幹棋子,仿佛這起案子,跟這些不幸的人已經無關。

土木堡之後,景泰即位。憤怒的朝臣們要求清算王振的罪孽,在午門將馬順活活打死,讓他成為錦衣衛歷史上唯一被毆打至死的指揮使。王振的幹兒子王山,很快也完蛋了。

薛瑄很快被起用,先任南京大理丞,然後轉北京少卿。

但諷刺的是,他卻不如當年的仇人王文混得好。王文緊抱景泰大腿,堅決反對把英宗接回來,很快以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創了二品大臣入閣的記錄。

薛瑄、王文兩個人,在景泰年還交過一次手。景泰四年(1453年),蘇州發生饑民搶糧事件。王文受命彈壓,一口氣抄了五百多戶,抓了兩百多人,統統以謀反罪名押解京城問斬。薛瑄又一次站出來,為這些人鳴冤。

王文無奈地表示“此老倔強猶昔”,只好懲處了為首的三四人,其他人都放了。

奪門之變發生之後,朝局又一次大地震。英宗復位,著手清洗舊臣。王文被誣謀反,和於謙一並處斬。

於謙之冤,天下為之不平,而王文之冤呢?

“文之死,人皆知其誣。以素刻忮,且迎駕、復儲之議不愜輿論,故冤死而民不思。”

“冤死而民不思”意思是老百姓知道你是冤枉的,可是一點都不同情。王文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可實在是太諷刺了。

更諷刺的是,誅殺王文的聖旨,正是薛瑄親自送過去的。其實薛瑄這時候並未挾私報復,反而極力營救,為此事也惡了皇帝,很快就告老還鄉了。

不知道他們兩個面對面會說些什麽,會不會談起許多年前,那四個無辜的冤魂。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