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從世變陵谷新(第6/6頁)

及至民國,政府籌建歷史博物館,又把這八千麻袋文件遷到午門,然後就一直扔在那兒無人問津。著名藏書家傅增湘當上了教育總長之後,委托魯迅進行整理。可惜篇卷浩大,以魯迅先生的能力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勉強完成了二十麻袋的工作。剩下的就只能擱在原地,任由別人隨意盜取。魯迅先生曾專文介紹過這段經歷,叫《談所謂“大內档案”》,收在《而已集》中,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1921年,教育部的資金入不敷出,便把主意打到了這八千麻袋上面。他們以四千零五十枚銀洋的價格,賣了十五萬斤档案給西單同懋增紙店。紙店把這些档案運去唐山,準備打成原漿。幸虧羅振玉得知此事,也幸虧他手裏有錢,以三倍價格從紙店把這些档案搶了回來。

羅振玉深入挑揀,從裏面搜揀到了頗多明清資料,出版了《史料從刊初編》,是研究明末清初的重要材料來源。

1924年,羅振玉以一萬六千元的價格,把這批档案中的十二萬斤賣給大收藏家李盛鐸;1928年,李盛鐸把其中六萬件交還溥儀,剩下的賣給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從中搶救、整理出了四十冊明清史料,尤其是明代史料最為珍貴。

幾經周折,這八千麻袋內閣档案已經嚴重縮水。抗戰開始之後,政府遷移了一部分到南京,還有一千七百麻袋的資料留在了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档案局於1958年對這一千七百麻袋展開了清理工作,最後挑出三百麻袋具有史學價值的資料,其中有三千件明代的文牘档案,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档案館至今。

往日的喧囂,就這樣逐漸遠去了。

細小的塵埃緩緩落定在破舊的黃冊封皮上,悄然累積,不再飄起。不知歷經世事的它如有靈智,是否會回想起那些年在後湖黃冊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