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都是學霸惹的禍

這個故事,要從徽州府下轄的歙縣說起。

大明共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以及一南一北兩個直隸,咱們可以把它們粗略地理解為省份。

南直隸下轄有一個徽州府,歷來人傑地靈,無論官場還是商場都是英才輩出,是有名的文教繁盛之鄉。其時徽州府一共統轄六縣:歙、黟、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其中歙縣最大,同時它還是附郭縣——也就是說,徽州府治設在縣內,與歙縣縣衙同城辦公。

府縣同城,很多府一級的文書档案,自然就存放在縣城的閣架之上,以便隨時調取勘合。這些關於稅糧戶籍的案牘十分重要,關乎一縣之興衰,可又超級無聊,全是各種枯燥的數字羅列。所以它們長年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隆慶三年(1569年),有一個歙縣人忽然對這些档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個人叫帥嘉謨,字禹臣。嚴格來說,他沒有歙縣戶口,不算當地居民,而是個祖籍江夏的軍戶,隸屬於徽州府境內的新安衛。軍戶是大明特有的一種戶籍,世代都是軍人,歸屬於各地衛所——類似於軍分區——不過這出身沒什麽不好,朝中此時有個叫張居正的大人物,也是軍戶出身,正是冉冉上升的政治明星。

【注釋】

徽州府與新安衛:根據《明史·地理志》與《明史·兵志》的記載,明代的整個疆土管理分別隸屬於兩大系統,即六部、布政使司、府、縣這一行政系統,與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衛、千戶所這一軍事系統。明初,徽州府直屬中書省,後改屬南直隸,下轄歙、黟、休寧、績溪、祁門、婺源六縣,歙縣為附郭。新安衛,直隸於中軍都督府,雖設於徽州府轄區,其守備衙署亦在歙縣,卻不受徽州府管轄。

圖一·1《徽州府山阜水源總圖》(來自弘治《徽州府志》)

軍戶:據《大明會典·戶部》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管理天下戶口,置戶帖、戶籍,記錄人戶之名字、年齡、居住地等信息,戶帖發給百姓,戶籍上交戶部,作為核實戶口、征調賦役的根據。明代人戶分軍、民、醫、匠、陰陽等多種類型,除優免差役者外,其他人必須承擔不同的差役,不允許變籍,所擔差役亦世襲。其中,軍戶便是世襲供應軍差義務的特定人戶,負擔沉重,社會地位也相對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脫離軍戶為幸。明代諸多著名閣臣如李東陽、萬安、劉吉、梁儲、高拱、張居正、葉向高等人,皆出自軍戶。

帥嘉謨在文武兩道的表現都很一般,注定仕途無望。他只有一個特長:對數字天生敏感,擅長算學,是個學霸級的數學天才。

可惜在大明,可沒多少領域能讓這位理科生一展才華。最好的就業方向,就是去當個管錢糧的小官吏。而這個崗位,要求對錢糧稅賦的計算很熟悉,需要做大量的應用題來練習。

當時沒有教輔和習題集,帥嘉謨一腔做數學題的欲望無處發泄。好在這個苦惱沒持續很久,他便發現了一個絕好的題庫:歙縣架閣庫。

徽州府歷年的稅糧賬冊,都存在歙縣庫房裏。大明稅賦結構很是繁復,徽州又是納稅大戶,賬冊涉及大量加減折算、書算錢糧,這正是絕佳的應用題題例。磨煉好了這門手藝,以後就業便有保障了。

於是在隆慶三年的某一天,帥嘉謨設法接觸這些官府賬冊。一個學霸就這樣高高興興地開始做起數學題來。

做著做著,帥嘉謨覺得哪裏有點不對勁。

憑借著對數字的高度敏感,他注意到徽州的歷年稅賦裏有一個疑點:徽州府每年向南京承運庫繳納的稅糧中,除正稅之外,還有一筆科目叫作“人丁絲絹”,須以實物繳納,且數額頗大,每年要繳8780匹生絹。

帥嘉謨再往下去查徽州府下屬諸縣的分賬,發現徽州府下轄六縣,其他五縣都沒有“人丁絲絹”這麽一筆支出,只有歙縣的賬簿上有記錄,數字與徽州府上繳南京承運庫的等同。

換句話說,徽州府每年8780匹生絹的這筆稅支,是由歙縣單獨負擔的。

帥嘉謨大為駭異,這可不是小數。為了確保自己沒犯錯,他還特意去查了一下《大明會典》。

【注釋】

《大明會典》:明代官修的記載典章制度的大全。有明一代於弘治、嘉靖、萬歷三朝先後編修、續修和重修《會典》。弘治年間,徐溥、劉健等奉敕修成《大明會典》180卷,至孝宗死,未及頒行。正德年間,李東陽等奉敕重加校訂後由司禮監刻印頒行,是為正德本。嘉靖年間續修的《會典》並未刊行。萬歷年間,大學士申時行等奉敕重修《會典》成228卷,為萬歷本。文中帥嘉謨所閱者應為正德本《大明會典》。

《大明會典》是一本官方發布的資料集,裏面收錄了典章沿革以及各級政府稅賦資料、行政法規,從弘治朝開始,每代都會進行修訂,算是政府法令的一個匯編,亦勉強可以當作年鑒來用,權威性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