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元璋執政:殺 殺 殺(第5/13頁)

其二,朱元璋死後,在他所開創的朝代裏,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泛濫成災的程度,不亞於任何時代最糟時的情形。由此,印證了上述結論。

假如一定要從朱元璋個人功過是非的角度進行判斷的話,毋寧說,此人的作為,相當有效地展示了一點,在我國古代政治文化傳統下,帝王個人的心理、性格與能力可以使他做些什麽和能夠達到什麽程度。

揆諸史籍,其情形大抵如此。

而在針對另一類人的另外一個戰場上,朱元璋則獲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

由於對象和目標的不同,朱元璋在打擊那些可能威脅自己或者自己繼承人皇位的人們時,表現得高度理性而審慎,層次分明又有條不紊,使這場沒完沒了的戰爭具有了政治謀殺的特點。

從朱元璋的一生行事判斷,他對開國功臣們的猜忌,可能需要追溯戰爭年代那一系列背叛事件。

其中,邵榮、謝再興叛變和他的親侄子朱文正謀叛,應該起了重要作用。

邵榮勇猛善戰且多智謀,是朱元璋早期最重要的戰友與助手,在將近十年時間裏,他都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人,地位甚至在徐達之上。關於此人為什麽要叛亂,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我們只是能夠看到不少史學家常常喜歡引用的一個說法,當他叛亂失敗,被捉住後,朱元璋曾經與他相對喝酒。他憤憤不平地告訴朱元璋:“我們在外面拼死拼活,你卻把我們的妻子老小拘在手裏做人質,使我們骨肉分離,無法團聚,全為了你的一己私利。我這是不得已。”說完,潸然淚下。據說,朱元璋是在全軍將士面前,與邵榮置酒灑淚而別,然後行刑將其殺死的。

還有一種說法,也不妨作為參照。這種說法認為,朱元璋曾經在邵榮領兵在外時,調戲並奸汙了邵榮剛剛成年的女兒,從而促使邵榮發起叛亂。後來,朱元璋念邵榮沒有在公開場合揭露此點,而放過了他的全家。這種說法,特別容易在討厭朱元璋的人們那裏得到響應。姑且存疑。

謝再興則是另外一位獨當一面的重要將領,他的叛變顯然與朱元璋頗有幹系了。當時,謝再興領兵鎮守在外,朱元璋沒有通過他,便自說自話把他的女兒做主嫁給了徐達,形同配給。雖然據說一對新人是兩情相悅,但這種做法顯然無法讓做父親的感覺愉快。不久,可能是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有人舉報謝再興的兩個朋友走私,販賣皮革等軍用物資。朱元璋立即將此二人殺死。當時,江南早已進入潮濕悶熱的黃梅天氣,朱元璋派人把二人已經腐臭的腦袋,懸掛到了謝再興的辦公場所,同時,命派去做這件事的人奪了謝再興的軍權,從而,導致他率兵叛投張士誠。

前面說過,這次叛變發生在朱元璋與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前夕,假如陳友諒和張士誠能夠把握好時機,後來的歷史會如何發展就很難說了。

朱文正則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以大都督銜坐鎮南昌。在決定生死的鄱陽湖大戰之前,他以艱苦的南昌保衛戰,立下了將陳友諒拖在南昌城下八十多天的大功。此人年輕,手握重權又立大功,於是,驕橫異常。據說,他任意掠奪民間有姿色的婦女,淫逸無度,被人告到朱元璋那裏。於是,朱元璋在論功行賞時,便沒有給他賞賜。此後,他認為朱元璋賞罰不公而心懷怨恨,並一度在其他人的攛掇下準備謀叛。結果,又一次被人告發,導致朱元璋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南昌,朱文正倉促來迎,朱元璋斥罵說:“小子打算幹什麽?”將他帶回,禁錮而死。

其他人姑且不論。這三位被他視作心腹甚至是其親戚的人,起了這般心思,顯然不能說朱元璋完全沒有責任。從後來的情況看,他雖然沒有過分為難這些人的遺屬,然而,從此後的眾多談話與舉動判斷,他基本上還是把這些情形歸結到了人性自私險惡、人心奸詐難測,根本經受不住外界的誘惑,從而不可信任上面去了。這是他維持自己心理平衡的需要,也應該是他必欲置那些昔日戰友們於死地的心理動因。事實上,平心靜氣地觀察與分析,具有朱元璋這樣生命閱歷的人,上述事件引起的如果不是這種心理反應,可能反倒是一件不真實、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了。

從洪武十三年即公元1380年,爆發“胡惟庸奸黨案”,到洪武二十三年,即公元1390年牽連殺死李善長等,再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1393年的“藍玉奸黨案”,朱元璋的政治謀殺纏綿持續了十多年,被卷進去殺死的文武功臣各色人等,大約有五萬人上下。其中,有些人自有其取死之道,其罪大惡極,實屬該殺,譬如朱亮祖。但更多的人則冤哉枉也,死得稀裏糊塗不明不白。從中,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類政治格言,在我國會特別多,使用頻率會特別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