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解決“三農”問題 朱元璋的規矩有點多

如前所述,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一時間,英雄豪傑和流氓惡棍蜂擁而起,中國進入了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

中國人習慣於詩意地稱呼這種情形為——逐鹿中原。

由於中國文化排除了眾人分享這“鹿”的可能,因此,就必須有一個人要滅掉所有對手——這裏所說的滅,通常指的是真正意義上滅,即肉體上的消滅——獨自俘獲並享有這只“鹿”。這既是中國政治傳統特別兇殘一面的原因,卻也真的是中國人特別幸運的時刻。因為,如果沒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人們立刻就會像被爹娘丟棄了的孩子,惶惶然於天下沒有了主子,從而不知道自己應該向誰磕頭,不知道自己應該怎麽活下去。中國社會則將就此進入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

我們知道,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但凡這種時刻出現,都將意味著更深重的黑暗與災難的降臨,意味著一個人的腦袋可能還不如一個土豆值錢。

因此,那些不知踏著多少人的屍骨血肉走上龍椅的開國帝王,常常會受到熱烈的愛戴、贊頌與尊崇。這也是那些贊頌的言辭和表現不管多麽肉麻卑賤令人作嘔,我們卻很難將其一概看成是虛偽的原因。

公元1368年1月23日,即大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消滅了主要的割據群雄,登基稱帝,創立大明帝國,算是正式捕獲了那只元失之“鹿”。從此,開始了大明帝國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直到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深夜,即公元1644年4月25日淩晨。當時,朱元璋的子孫——大明帝國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與一位陪伴他的宦官,相對吊死在禦花園的煤山壽皇亭。其地點在今天的北京景山公園裏面。

據說,登基之前,朱元璋的心裏充滿了期待與忐忑。

一年前,朱元璋曾經派一員大將,準備將安置在滁州的“大宋”皇帝小明王韓林兒接到南京來。誰知,在長江瓜步渡口就是今天的江蘇六合附近,一船人全部被翻沉於風大浪急的大江之中。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曾經將義帝裝在船裏沉於江中,結果,給劉邦留下了號召天下討伐項羽的口實。如今,所有護送小明王的隨行官兵都可以證明,他們一路上如何恭謹護持,船翻後,這位大將如何奮不顧身地跳進隆冬時節的江水中搶救皇帝。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皇帝是被有意害死的,只能歸結於上天的意志,歸結於這位小明王並非真命天子。朱元璋表現痛心,他痛罵這位將軍一頓,關了他幾天有酒有肉的禁閉,然後將他發回前線去戴罪立功。

第二年,朱元璋將元至正二十七年即小明王龍鳳十三年,改元稱為吳元年。這一年,已經是公元1367年。

七月,隨著張士誠的灰飛煙滅,李善長率群臣勸進,朱元璋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回答說:“若天命果然在我,何須汲汲惶惶?我曾笑話陳友諒,剛剛得到天下一角,就急吼吼地妄自稱尊。我豈能步他的後塵?”

到了下半年,局勢便顯出大局已定的模樣——割據群雄如浙江沿海一隅的方國珍、四川的明玉珍、福建的陳友定、廣東的何真等,終於在坐井觀天之際,迎來了將自己變成釜底遊魚的時刻。而北京——元大都京城裏的大元帝國君臣,雖然已是日暮途窮,卻也在一系列的內訌與自相殘殺中,沖殺出了幾位相當厲害的角色。這些人稱得上是百戰之將,相互之間烏眼雞一般,但沒有人願意把江山拱手送給朱元璋。因此,北伐中原,拿下大都,取元而代之便成為朱元璋此階段的戰略核心。

此次北伐,朱元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確實顯出了大戰略家的水平。

當時,謀士如劉伯溫,武將如常遇春都主張長驅直入,一舉拿下北京。朱元璋大不以為然。在《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部署。

——北京百年之都,城池堅固。懸師深入,若師老於堅城之下,糧餉不繼,而敵援兵四集,豈不進退失據?因此,要先取山東,撤其屏蔽,回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門戶,則天下形勢盡入股掌之中。此時元都勢孤援絕,將不戰而克。然後乘勝而西,大同、太原及關隴之地可席卷而下。

結果,正如此次領兵北伐的統帥徐達所說,此後的情形,與朱元璋的布置竟然“分毫不差”,一切都是按照朱元璋預料的那樣發展的。

十二月十一日,李善長再次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此時,朱元璋被形容成萬民仰望的“紅日方升”,是幫助上天撫育天地萬物的上天之子,若不正大位,就無法滿足天下臣民的心願,臣子們將要以死相請。朱元璋很謙虛地拒絕了。他顯然很清楚,這些臣子們,沒有人會在此時此刻為此去死。第二天,李善長再一次率百官懇請,希望朱元璋能夠為天下蒼生百姓的利益著想,滿足大家的要求,就出來當這個皇帝吧。終於,朱元璋“勉從輿情”,就是勉強答應輿論請求的意思,決定出來為天下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