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血地之戰(第2/4頁)

盡管從鮑德溫二世的角度看,這可能是個令人滿意的消息,但它對解決整個北部陷入的危險無濟於事。鮑德溫盡了最大努力展現自己的實力,他向東迎擊阿勒頗埃米爾的大軍,最後雙方打了個不分勝負。這為他贏得了時間,但縱使大勝也解決不了主要問題。鮑德溫二世不可能無中生有地變出軍隊守衛安條克,也不可能讓士兵死而復生。血地之戰後沒幾個月,他就向教皇發出了緊急求援,懇請教皇再組織一次東征。

在絕望的時刻,東征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來到了十字軍國家。1118年的某一天,法國騎士於格·德·帕英帶著8名隨從抵達了耶路撒冷。與許多朝聖者不同,他們打算留下來,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基督,用手中的劍保護窮人。由於他們都表達了成為修道士的願望,所以耶路撒冷牧首讓他們立下了通常的三大隱修誓言——清貧、順從和純潔。

然而,這一次他們要求更多。於格和同伴都是戰士,十字軍迫切需要他們。他們是來效勞的,可能是在於格的堅持下,牧首增加了第四條誓言。他們要承擔保護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的任務。

這是基督教戒律與軍事技巧的第一次結合。於格和同伴得到了神聖的授權,可以使用暴力來保護窮人,保持朝聖路途的暢通。為了展示這個使命的重要性,鮑德溫二世把自己的宮殿分出一部分,作為他們的總部,這裏位於聖殿山,曾經是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的所在。95於格和騎士們的正式名稱很冗長,叫作“基督和所羅門聖殿貧苦騎士團”(Poor Fellow-Soldiers of Christ and the Temple of Solomon),他們更為人所知的名字則是“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

於格的騎士們身著配有紅色十字紋章的醒目白色鬥篷,他們立刻受到了人們的歡迎。1128年,聖殿騎士團得到了教皇的祝福,有大批人應征入伍。由於他們的使命包括保護朝聖者——無論身處何處——所以很快,歐洲各地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大部分騎士忠實於誓言,十分清貧,但聖殿騎士團本身迅速富有起來。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他們提供的獨特服務。由於騎士團在歐洲西部和近東的每一個國家都設有駐地,所以有了轉移財產的方便途徑。朝聖者可以把錢存在祖國,抵達聖地後用收條去換取對應的資產,只需要付出一點手續費。因此實際上,聖殿騎士團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銀行。

很快,第二個騎士團加入了他們的行列。早在11世紀之初,就有一群朝聖者在耶路撒冷建立了醫院來照看旅行者。耶路撒冷陷落的前一年,所有的基督徒都被趕出了城市,醫院也隨之關閉。但十字軍占領城市後,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拉丁聖瑪麗修道院(Abbey of St. Mary of the Latins)決定再建一所醫院,供奉福音書的作者之一聖約翰。他們的正式名稱叫耶路撒冷聖約翰醫院騎士團(Order of Knights of the Hospital of Saint John of Jerusalem),成員身著黑袍,左袖上縫有白色十字,十分容易辨認。

這些修道士有一個更著名的稱呼,叫作“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他們認真對待耶穌基督的指示,善待社會中遭到忽視的群體。對病人尤其是窮人——他們稱之為“聖潔的貧窮”——他們會給予特別的關照。那些無床可睡的男女會得到慷慨的招待,被贈予新衣服,享受帶有肉類和酒水的豐盛飲食,這一切都由騎士團成員出錢。隨著朝聖者的數量越來越多,騎士團也越來越壯大。到1113年,醫院已有超過200張床位,組織被正式承認為宗教團體。到了12世紀,隨著保護和照顧朝聖者的需求越來越強,盡管成員們從未放棄最初照看病人和窮人的使命,但集團逐漸開始了軍事化轉型。

兩大騎士團在十字軍國家的存續上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它們滿足了鮑德溫二世及其繼任者最迫切的需求,是堅韌不拔、一心守護十字軍國家的國際戰士團體。

對耶路撒冷更直接的幫助,來自1122年的新一批東征者。鮑德溫二世的迫切請求並未被忽視。教皇卡利克斯特斯二世(Calixtus Ⅱ,1119—1124年在位)卷入了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糾紛,96無暇組織東征,但他把求援信轉交給了威尼斯總督。

比薩、熱那亞和威尼斯這三個意大利海上共和國對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回應有些令人尷尬。熱那亞和比薩到塵埃落定之後才派去船隊,而威尼斯則根本沒有參加。要不是還有博希蒙德,作為教皇的所在地的意大利就要徹底缺席了,而博希蒙德家族本身也來自法國。威尼斯總督多明尼各·米迦勒下定決心要以全球最古老、最富有的共和國的姿態,彌補最初的缺席。總督大開國庫,派出了120艘戰艦,募集了1.5萬名士兵,於1122年8月8日起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