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筆與劍

1093年,是東羅馬帝國皇帝阿歷克塞一世·科穆寧苦苦等待的一個機會。強大的穆斯林敵人出現了分裂,已然呈現頹勢。一次持續的征伐也許就能帶來繁榮與和平——這兩件事情已經在帝國消失了太久。

十幾年前的1081年,阿歷克塞一世即位。加冕禮上,他曾許下承諾,要讓帝國重現昔日的興旺昌盛,盡管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他陪伴著帝國迎來最終覆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400多年來,繼承了原羅馬帝國東半部分的拜占庭一直處在四面受敵的環境之中。到阿歷克塞一世出生的11世紀中葉,當年橫跨地中海的強盛帝國在伊斯蘭教力量的步步緊逼之下,領土範圍只剩下如今的土耳其和希臘一帶。而在1071年,即阿歷克塞一世加冕的10年前,情況惡化到了極點。來自中亞、新近崛起的入侵者土耳其人在偏僻的亞美尼亞城鎮曼齊克特(Manzikert)把拜占庭軍隊一截兩段,俘虜了拜占庭皇帝及其隨從。得勝的蘇丹穿著拖鞋,把腳擱在皇帝的脖子上,仿佛這個遭受屈辱的帝國不過是他儀式上的腳凳。當時的拜占庭編年史作者米哈伊爾·普塞洛斯(Michael Psellus)描述道:土耳其人就像“泛濫的洪水”一樣湧入了小亞細亞。15

拜占庭的東部前線被打得千瘡百孔,西部國境也被重重包圍。諾曼冒險者挺進了意大利半島,他們是維京人在法國定居的後裔,認為攻打這裏的時機已經成熟。在強大的領袖羅伯特·吉斯卡爾(Robert Guiscard)和他兒子博希蒙德的帶領下,諾曼人幾乎沒有遭遇抵抗就征服了意大利南部。1081年,他們攻入希臘,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大軍就逼近君士坦丁堡。看起來,唯一的問題只在於消滅拜占庭的是諾曼人還是土耳其人了。

這一長串災難實際上正是阿歷克塞一世加冕的原因。前一任老皇帝年近八十,根本無力抵禦任何侵略,被他打發去了修道院。面對兩大強敵,沒有一支可靠的軍隊,阿歷克塞一世的處境很艱難,但是通過圓通的外交手段、果敢的決斷精神以及幾次不失時機的賄賂,他止住了帝國的崩潰。

接下來14年裏,他不知疲倦地工作,努力穩固前線,並為子民帶來了繁榮,至少表面上如此。雖然緩慢,但是局勢的確已經開始扭轉。由於小亞細亞土耳其人的新任蘇丹不夠強勢,無法讓埃米爾們統一戰線,到了1095年,蘇丹的領地已經很大程度上分裂成了一些互相爭鬥的酋長國。

阿歷克塞一世等待的時機正是此刻,這也是他精心動用金錢攻勢推波助瀾的結果。如今,他的大敵四分五裂,虛弱不堪,只要發動反攻,就能把土耳其人趕出小亞細亞,平復曼齊克特之役造成的創傷。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然而不幸的是,阿歷克塞一世沒有足夠的軍隊來把握機會。失去小亞細亞,讓帝國經驗豐富的士兵損失大半。他拼湊出了一支由雇傭兵和新兵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邁出了君士坦丁堡的黃金門(Golden Gate),但這些人在實戰中毫無用處。第一次對陣正規軍,他們轉眼就被打得潰散而逃。後續的兩次軍隊改革帶來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比起數量,雇傭兵的質量是個更大的麻煩。大部分雇傭兵都來自帝國周邊的未開化部落,他們的忠誠度很成問題。遭遇作風強硬、紀律嚴明的西方軍隊,或是數量更多的東方軍隊時,他們會害怕。如果阿歷克塞一世能夠找到可靠的士兵——哪怕幾百人就行——就能讓他們充當主心骨,堅定剩余部隊的決心。

幸運的是,這類士兵近在眼前。西歐的重甲騎兵一旦發起沖鋒,幾乎無人能擋。只要掌握好平衡——擁有足夠的騎士來強化軍隊,又要避免他們數量太多不好控制——阿歷克塞一世就能把土耳其人徹底趕出帝國的領土。

唯一要確定的細節問題,就是找誰求援了。他當然不可能給博希蒙德或其他諾曼領袖寫信,請他們派兵再光顧帝國。他也不能隨便找一個歐洲小國的君主,那些國家自己的家務事還沒理清,恐怕沒有他需要的資源。知道找誰幫忙,也能保證阿歷克塞一世切實獲得幫助,擁有這樣身份的人只剩下一個了。於是,阿歷克塞一世請求教皇伸出援手,這個決定意義重大。

帶著阿歷克塞一世請求的拜占庭使者找到了烏爾班二世。後者正在意大利北部城鎮皮亞琴察(Piacenza)主持教會會議。這是烏爾班擔任教皇期間第一次組織大規模集會,他很高興有來自東方的尊貴客人出席。拜占庭歷來都拒絕承認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此舉之前已經導致過一次嚴重的裂痕。16這次拜占庭皇帝的私人代表前來,讓他心滿意足。烏爾班幾乎沒有猶豫,就邀請他們登台對大家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