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大風歌(三十九)死因之辨(第4/5頁)

第四個有代表性的說法說韓信之死什麽原因呢?就一個原因,功高震主,功勞太大了,你這個功勞大得讓劉邦已經覺得無法駕馭你了,他非殺你不可。功高震主是不是韓信殺身之禍的重要原因呢?我覺得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以分析,並不是所有功高的人都會死,比如說張良,張良的功勞非常大,但是張良在劉邦眼裏一直受到劉邦器重,劉邦對張良一直稱子房,稱他的字,從來不叫他的名,而且張良從來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更沒有說劉邦動了殺心,沒有,連防範之心都沒有,為什麽?兩個理由,第一,張良無權,韓信有兵權,蕭何有政權,張良有什麽權?張良的權力就動動嘴皮子,出個好主意,就這麽大權力,動動嘴皮子用得著防範嗎?不需要。另外從主觀上看張良很聰明,置身於功名利祿之外,劉邦一入關一做皇帝,他就說我要學那個赤松子,我要去學仙人練那個辟谷功,練一種氣功,不吃飯還能長生,天天就練功,人家不管那麽多事,所以張良自始至終沒有受到劉邦的猜忌。

蕭何就不同了,蕭何兩次受到猜忌,但是蕭何有一個特點,蕭何的人緣特別好,他手下有一批人,這些人都很有智謀,當蕭何沒有發現劉邦對他猜忌的時候,他手下的人給他提了個醒,皇上猜忌你了,所以經過手下高人指路,蕭何明白了官場上有潛規則,所以蕭何采取了三條非常有效的措施,第一,讓自己的兒子、孫子和兄弟全部參軍,做人質,你該放心了吧?我把我兒子放到你的大營中間去當兵,你放心不放心?我兒子在你那兒做人質呢。第二,以家財佐軍資,把自己家裏的財產分出來一半,捐給國家做軍餉,第三,自毀英名,自己朝自己頭上潑臟水,潑得汙穢不堪的,讓大家一看蕭何臭烘烘的,蕭何很貪婪,到處是搶奪老百姓的土地,把自己的名聲自己把自己搞臭,所以劉邦對蕭何放心了。所以功高震主不一定必死,就看你能不能憑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皇帝來周旋。

那麽韓信呢?韓信卻恰恰是精於戰場暗於官場,戰場上韓信指揮千軍萬馬胸有成竹,但是到了官場上韓信是方寸大亂。我舉一個例子,當第一次劉邦接到密報說韓信謀反的時候,劉邦是偽遊雲夢到了陳郡,要求韓信來見他,韓信這時候怎麽辦呢?韓信是三種反應,第一,韓信是方寸大亂,馬上要造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反,第二點又想到“自度無罪”,我沒有錯啊,我反什麽呢?最後殺了朋友鐘離眜,帶著朋友的人頭賣友求榮。你看韓信這三招,一個想反,一個又覺得自己沒有罪,最後是賣友求榮,三招全用上了,人家劉邦到那兒給他抓起來了。這個韓信在官場上,韓信遇到政治鬥爭的時候那個無能,和他在戰場上他那個英明完全不一樣,是兩個人。

畫外音:

王立群先生認為,韓信被殺也許並不是哪一件具體事情造成的,在帝王政治統治高於一切的背景下,他立下的蓋世奇功,他桀驁不馴的性格都有可能是被殺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要歸結於他在政治上的稚嫩,那麽在王立群先生看來,韓信在政治上暴露出來的弱點主要有哪些呢?

王立群:

韓信有四個不懂,第一,他不懂開國之君和功臣的關系,往往打天下情同手足,共天下視為心患,這他不懂,這第一個不懂;第二個不懂,他不懂得謀反不一定要有謀反的證據,只要有謀反的能力就可以認定謀反,韓信第二個不懂;第三個不懂,他不知道皇帝殺功臣不關系到個人恩怨,關系到江山的存亡,他不懂這個;第四個他不懂,冒犯君王是為臣大忌,韓信多次冒犯劉邦啊,甚至於被劉邦抓起來他還冒犯劉邦啊,劉邦把他抓起來以後,兩個人曾經有過一次很親密的談話,劉邦就問韓信說您是領兵打仗的人啊,很會打仗,那麽你看看我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了一句話,陛下不過能將10萬,過了10萬對不起,您帶不了。那劉邦聽了這個話,劉邦是笑著再問韓信,那你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了一句千古名言:“臣多多而益善耳”,這就留下來一個成語叫“多多益善”,臣多多而益善,就是韓信將兵越多越好,別說10萬,百萬之眾我都能指揮得了,您只能帶10萬。你說這話劉邦聽了高興嗎?肯定不高興啊,所以劉邦反過來就問他,你既然多多益善,你怎麽被我抓住了呢?韓信沒法答了。所以韓信說了一句恭維劉邦的話,這個話雖然說了,但是我估計劉邦也不高興,怎麽說的呢?他這樣講的,他說您善於將將,我呢善於將兵,所以我被你所抓,就是你善於統帥將領,我善於統帥士兵,我是個統兵的人,你是個帶將的人,所以你比我還高明一點,所以你抓了我。我估計這些地方都是冒犯龍顏之語啊,作為一個臣子這個話不能這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