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大風歌(二十一)分封之爭(第2/4頁)

我們在這個講壇中間大家聽過很多老師講過,從春秋末年到戰國中期,這是中國思想史上非常活躍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在思想界有諸子百家,有那麽多家,曹參為什麽選擇了黃老,選擇這個“清凈無為”的黃老,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現實決定的。因為曹參去管理齊國這個時代是個什麽時代呢?我們要說的遠一點,是從公元770年來進入春秋開始,這個戰爭就不斷了,然後再經過了戰國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那麽從公元770年進入春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中間是多長時間啊?770到公元前221,大家可以算出來多少年啊,500多年的時間,就是五個半世紀,這五個半世紀都是戰爭不斷,所以在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楚漢戰爭,打到楚漢戰爭結束的時候,這個國家完全都垮了,這個時候國家的困難是無以復加,所以這個時候就實行清凈無為的政策是最適合的,所以曹參就用黃老思想治理齊國非常成功。到了惠帝二年,也就是劉邦去世以後漢惠帝繼位,到了惠帝二年,當年在中央任相國的蕭何突然死了,蕭何一死,這個消息馬上傳到山東齊地,曹參很機靈啊,馬上讓他的隨從整理行裝,說我馬上要進京了,果然停了幾天,任命下來,調曹參到中央政府代替蕭何擔任中央政府的相國,結果到了中央政府任職以後,曹參怎麽治理西漢的國家呢?《史記》的記載是兩句話叫:“舉世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翻成白話就說,所有蕭何定的一律照搬不動,他自己什麽事都不幹,那你不幹怎麽辦呢?

天天喝酒,擔任相國什麽也不幹,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他手下有很多人,大臣、他手下的部下都想找機會來勸曹參,曹參很有辦法,凡是來找他的人,曹參二話不說立即擺上酒攤,喝,這一喝不就酒跟菜給嘴堵住了嗎,喝到中間有人想說話了,曹參再敬酒,喝!最後到臨走這話都沒說出口,醉了,擡出去了。曹參就用這個辦法把所有向他提意見的人全都給頂回去了,他不跟人家硬頂,堵住人家的嘴,而且不用別的話,不是用話噎住人家,好酒好菜往嘴裏灌,灌醉了擡出去,用這種辦法最後搞得就是沒有人能提意見。當然這個事件時間長了,皇帝不高興了,漢惠帝不高興了,漢惠帝後來就找到曹參的兒子,曹參兒子叫曹窋,也在朝中做官,是專門在皇帝身邊做官的,漢惠帝給曹參的兒子,他倆的年齡比較接近,同齡人都是“80後”,所以兩個人就在一塊兒談,漢惠帝就給他兒子說了,你回去問問你爹,你看,先皇去世,我又年輕,你爹又是個老革命,擔任這麽重要的職務,天天光喝酒什麽也不幹,你回去問問他怎麽回事,所以曹窋休息時回家就問他爹,他還張嘴沒問他爹把臉一沉,說這話不該你問,你怎麽能問這種事情啊,拉下去打二百板子,一下子把他兒子使勁兒打了二百板子,打的第二天曹窋上朝的時候都幾乎上不成,這事漢惠帝知道了,漢惠帝知道,第二天上朝就問曹參,他說你打你那個兒子打錯了,那不是他叫問的,是我叫他問的,曹參一聽說趕快又摘帽子又道歉,道歉完了,他就問,他說你想一想,你和你的父親高皇帝相比,那麽是你爹高明是你高明啊,漢惠帝說當然是我爹高明了,然後曹參問第二個問題,說你看看我和首任相國蕭何相比,誰更強一點呢?漢惠帝這個問題不太好答,後來漢惠帝想想,這樣,他說我覺得你比蕭相國還差一點,這就對了,你看咱們現在這一套規章制度是高皇帝跟蕭相國定的,你比不過你爹,我比不過蕭相國,那咱們應當怎麽辦呢?按史書的原話:“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這個話的意思什麽呢?“垂拱”,我們經常見到這個詞,垂是垂衣,衣服垂下來,拱是拱手,“垂拱”就是什麽也不幹,就是你當皇帝,你沒有你爹高明,你爹定那一套你照著搬就行,我就守著職務,就是蕭何怎麽定的我怎麽做,要是這樣天下就能治理好了,所以後人就傳下來一個成語叫:“蕭規曹隨”,就是由此而來的,所以曹參是第一個被拜相的人。

畫外音:

從劉邦和項羽開戰以來曹參就一直跟隨韓信,因此,韓信取得的功勞中自然有曹參的一份,再加上曹參和劉邦的關系,所以封曹參為侯也是理所應當,但是在劉邦第一批封侯的十個人中,有一個人他僅僅是為劉邦趕車的車夫也被封了侯,而且就在曹參的後面是第二個被封侯的人,此人就是夏侯嬰,如果論功封賞那麽夏侯嬰有什麽功勞?他為什麽會被劉邦封為侯呢?此人有什麽不同尋常之處呢?

王立群: